[发明专利]一种锅炉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299848.0 | 申请日: | 2020-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9326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发明(设计)人: | 范海丰;李兆祥;孙彦博;范晓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郑州科技学院 |
主分类号: | F23J15/02 | 分类号: | F23J15/02;F23J15/06;F28D7/16;F28F9/24;F28F17/00 |
代理公司: | 成都坤伦厚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1247 | 代理人: | 刘坤 |
地址: | 450016 ***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锅炉 余热 回收 利用 系统 | ||
本发明属于锅炉余热回收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锅炉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具体技术方案为:包括燃气锅炉、除尘装置、第一换热装置、分离装置、第二换热装置、脱硫脱硝装置和烟囱,其中第二换热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两端的管板,所述壳体内部设置多个换热管,多个所述换热管两端固定设置在管板上,所述壳体内壁上滑动设置分别由两个电机驱动的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所述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上均设置有与所述换热管匹配的通孔,通过电机驱动所述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沿所述换热管运动。采用两次换热,充分回收利用烟气中热能,两个移动板在换热管上交替移动能够除掉聚集在换热管表面的冷凝水,避免对换热管造成腐蚀。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锅炉余热回收利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锅炉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背景技术
锅炉是一种以燃气、燃煤等为燃料输出具有一定热能的蒸汽或高温热水的能量转换设备。锅炉的排烟温度很高,一般在160-250℃之间,同时烟气中含有一定量的水蒸气,含有巨大的显热和潜热能量。这些高温烟气若不加以利用而直接排入大气环境中,势必会引起周围环境温度升高,造成能量浪费;同时烟气中含有灰渣、少量的硫氧化物等其他杂质,直接排放会污染空气。因此有必要对高温烟气余热回收利用后再排入大气环境中。
目前,锅炉余热回收利用系统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在空气预热器设置高压或低压换热器,另一种是在空气预热器后设置换热器。其中在空气预热器后设置换热器系统中,预热器后的烟气温度相对较低,为获得较好的换热效率,要求较大的换热面积。换热过程中,由于换热管内外两侧温差大,容易在换热管外侧出现冷凝水,一方面,换热管表面结露会减小换热面的导热系数,从而降低换热器整体的换热效率;另一方面,冷凝水吸收烟气中的酸碱物质,从而导致换热管的锈蚀问题。目前的通用解决方法是在换热管表面涂刷一层防腐涂层,但这往往会降低换热管的换热效率。
高温烟气中含有大量的灰渣,目前的解决方法是在过滤装置内设置单一过滤精度的过滤元件,容易出现以下问题:若采用过滤精度低的过滤元件,则不能够完全脱除粒径较小的固体颗粒,无法保证后续装置的正常运行;若采用过滤精度高的过滤元件,则烟气中含有的大颗粒杂质很容易堵塞过滤元件,缩短过滤元件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为提高锅炉余热回收利用系统中提高换热器换热效率,解决换热管表面结露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锅炉余热回收利用系统。
为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锅炉余热回收利用系统,包括燃气锅炉和烟囱,所述燃气锅炉烟气出口管道连接除尘装置,所述除尘装置出口管道连接第一换热装置,所述第一换热装置空气出口通过管道与燃气锅炉空气入口连接,所述第一换热装置烟气出口管道连接分离装置,所述分离装置出口管道连接第二换热装置,所述第二换热装置冷水出口通过管道与燃气锅炉冷水入口连接,所述第二换热装置烟气出口管道连接脱硫脱硝装置,所述脱硫脱硝装置出口管道连接有烟囱;
所述第二换热装置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两端的管板,所述壳体内部设置多个换热管,多个所述换热管两端固定设置在管板上,所述壳体内壁上滑动设置分别由两个电机驱动的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所述第一移动板位于壳体内部上方,所述第二移动板位于壳体内部下方,所述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上均设置有与所述换热管匹配的通孔,通过电机驱动所述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沿所述换热管运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均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半圆状的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靠近左侧管板,所述第二支撑板远离左侧管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通过弹簧连接,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之间填充有吸附材料。
优选的:两个所述电机均为直线电机,所述直线电机的驱动杆与第二支撑板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移动板和第二移动板的侧周沿设置有多个限位凸起,所述壳体内壁上设置有与所述限位凸起相对应的凹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郑州科技学院,未经郑州科技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299848.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飞蝗C型清道夫受体基因及其靶向dsRNA与应用
- 下一篇:一种注塑模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