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低浓度变压器油色谱二次脱气分析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02026.3 | 申请日: | 2020-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05128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亓秋波;于乃海;张瑞强;齐国栋;胥婷;郝亚楠;陈义民;李嫱;张利孟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东电力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30/02 | 分类号: | G01N30/02;G01N30/06;G01N30/14 |
代理公司: | 济南圣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7221 | 代理人: | 郑平 |
地址: | 250003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浓度 变压器 色谱 二次 脱气 分析 方法 | ||
本发明属于充油电气设备变压器油色谱检测分析领域,涉及一种低浓度变压器油色谱二次脱气分析方法,本发明以变压器油色谱分析的标准方法为依据,利用了振荡脱气过程中遵循分配定律和物料平衡原理。以第一次检测失败剩余的变压器油样为基础,向其中添加一定量的标准混合气体,并进行振荡脱气分析,求得系统中总的各组分气体含量,然后通过计算求得初始油样中溶解气体各组分含量。本方法操作简单,解决了样品检测失败需要重新取样的难题,节省了大量的物力、财力、人力资源,也避免了低浓度样品二次脱气检测时因为二次注入平衡载气导致气体浓度无法被检出的问题,同时本方法可以应用于对低浓度样品检测结果的检验与验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充油电气设备变压器油色谱检测分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低浓度变压器油色谱二次脱气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公开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必然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经成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变压器是各发、供电单位广泛应用的进行电能转换的重要设备。变压器的作用是不仅能升高电压把电能送到用电地区,还能把电压降低为各级使用电压,以满足用电的需要。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是当前对变压器运行状况进行监测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判断运行中变压器是否存在潜伏性的过热、放电等故障,以保障电网安全有效运行的有效手段。
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是将溶解在变压器油中的各组分气体从油中脱离出来,并进行定量检测分析。气体从变压器油中脱离出来的过程称为脱气,脱气方法主要有真空脱气法、机械振荡法、膜脱气法等,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是机械振荡法,机械振荡法操作简单,重复性、重现性好。气体样品的定量分析方法绝大多选择气相色谱法,因而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一般简称变压器油色谱分析。
各单位变压器油中溶解气体分析一般按照《GB/T 17623绝缘油中溶解气体组分含量的气相色谱测定法》进行检测,选用的脱气方法大多为机械振荡法。在日常的样品检测过程中,难免因为操作失误、样品注射器密封性不好等原因造成样品检测失败,如果此时没有多余的油样和气体样品进行检测,一般只能重新到现场再次取样,可能由于部分现场距离较远,浪费了大量时间,不能及时有效率的得到检测结果。目前针对这种情况,部分单位采取向进行过一次振荡脱气的一样中再次注入平衡载气的方法对油样进行二次脱气分析,最终检测结果与一次脱气检测结果符合标准中重复性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注入平衡载气进行二次脱气的方法只适用于各气体组分含量相对较高的油样,而对各组分含量较低的油样,经过两次注入平衡载气进行振荡脱气并达到溶解平衡,脱出的气体样品可能由于浓度小于气相色谱仪的最低检测浓度而无法被检出,从而导致最终检测结果与实际值不符合,影响对设备运行状况的准确判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低浓度变压器油色谱二次脱气检测分析方法,以解决变压器油样检测分析失败时需要去现场再次取样,或者样品检测失败时因油中溶解气体含量较低造成二次注入平衡载气法对某些气体组分无法检出等问题。同时,该方法还可以应用于对检测分析结果有疑问时,进行结果的可靠性验证。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低浓度变压器油色谱二次脱气分析方法,包括:
向油样中注入平衡载气,振荡脱气,记录脱出气体的体积,并保留脱气后的油样;
取气体样品Ⅰ进行气相色谱分析,得出检测结果;若检测失败,向所述脱气后的油样注入标准混合气体,振荡脱气后,取气体样品Ⅱ进行气相色谱分析;
根据第一次脱气时脱出的气体体积和第二次脱气检测结果进行计算,得出初始油样中各组分的含量。
本方法操作简单,解决了低浓度变压器油色谱检测失败后需要去现场重新取样的难题,同时也避免了低浓度样品因为二次注入平衡载气导致油中气体浓度无法被检出的局限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东电力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未经山东电力研究院;国家电网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0202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