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混凝土生产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03973.4 | 申请日: | 2019-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3911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9 |
发明(设计)人: | 江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龙 |
主分类号: | B28C5/00 | 分类号: | B28C5/00;B28C7/06;B28C7/12;G16C60/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244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混凝土 生产 方法 | ||
一种使用外加剂的混凝土生产工艺,通过掺加外加剂的手段对混凝土进行改性,以满足其在施工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等方面的各种要求;其中通过预先添加外加剂的方法,降低外加剂混合时间,从而提高混凝土生产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混凝土生产工艺,尤其是涉及使用外加剂的混凝土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随着混凝土在工程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混凝土结构和构件也越来越复杂多变,并趋向于高层化和大型化,显然,这对于混凝土的性能要求有所提高,比如增大流动性、提高强度、增强耐久性以及减少水化热等技术要求,同时,也对施工中节约能耗、成本控制、快速施工等也有更高的要求。
混凝土外加剂为在混凝土搅拌过程中加入的用以改善混凝土性能的物质,混凝土外加剂既能改善混凝土的和易性,可泵送,又能调节凝结时间提高混凝的抗渗、抗冻、抗腐蚀性能,所以发展迅猛,已成为除水泥、砂、石和水外,混凝土必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为外加剂的应用不仅能够影响混凝土在搅拌阶段的施工性, 而且能够从微观、亚微观层次上改善硬化混凝土体的结构, 从而使得人们可以借助于掺加外加剂的手段对混凝土进行改性, 以满足其在施工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等方面的各种要求。
混凝土外加剂包括减水剂、早强剂、引气剂、防冻剂、缓凝剂、速凝剂等,根据建筑工程对于混凝土性质的需要选择在混凝土中添加对应的混凝土外加剂。混凝土外加剂的掺量通常不大于混凝土质量的0.3%,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需要将混凝土外加剂均匀混合在混凝土成分中,而为了将外加剂搅拌均匀需要大量的时间。为了提高生产效率,现有技术中采用的方法为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先通过轻型搅拌机将外加剂与水泥混合均匀,然后将混合均匀的混合物投入混凝土搅拌机与其他配料进行搅拌,如CN104760139A以及CN102490273A发明专利中所提出的。然而,其需要设置独立的预搅拌装置,并且预搅拌也需要时间。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混凝土生产工艺,能够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
发明内容
作为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混凝土生产方法,其工艺流程包括如下步骤:(1)生产N种以上不同种类的水泥,N为大于5的整数,其中不同种类的水泥中具有相同成分的固态外加剂,不同种类的水泥中固态外加剂含量由低到高均匀设置;(2)按照不同强度等级混凝土的配比要求,确定配料中水泥的添加量、固态外加剂以及液态外加剂的添加量;(3)根据配料中水泥的添加量以及固态外加剂的添加量,计算固态外加剂与(水泥+固态外加剂)的比值r;(4)计算N中不同种类的水泥中固态外加剂含量ri与r值的差值的绝对值︱ri-r︱:如果存在︱ri-r︱小于阈值,则将第i种水泥确定为添加的水泥,进入步骤(5);如果所有︱ri-r︱大于阈值,进入步骤(8);(5)计算第i种水泥的添加量;(6)将确定的添加量的液态外加剂与水拌和;(7)将第i种水泥,拌和液态外加剂、其他配料以及水加入搅拌机中进行搅拌混合;进入步骤(11);(8)确定ri与r值最接近的第一种类水泥以及第二种类水泥;根据配料中水泥的添加量、固态外加剂的添加量、第一种类水泥的固态外加剂含量以及第二种类水泥的固态外加剂含量,计算第一种类水泥的第一添加量以及第二种类水泥的第二添加量;(9)将确定的添加量的液态外加剂与水拌和;(10)将第一添加量的第一种类水泥,第二添加量的第二种类水泥、拌和液态外加剂、其他配料以及水加入搅拌机中进行搅拌混合;(11)将搅拌均匀的混凝土浆体经过卸料口卸料运输。
优选的,所述步骤(1)中不同种类的水泥生产过程在水泥生产工厂中进行,不在混凝土生产过程中进行。
优选的,所述步骤(5)中第i种水泥的添加量Ti=T/(1-hi),其中T为配料中水泥的添加量,hi为第i种水泥的固态外加剂含量。
优选的,所述步骤(8)中第一种类水泥的第一添加量T1通过下式计算:
T1=(Th2-W)/(h2-h1);
第二种类水泥的第二添加量T2通过下式计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龙,未经江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0397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