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改性聚酰亚胺基的微波暗室用吸波材料、吸波结构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04541.5 | 申请日: | 2020-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49687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7-23 |
发明(设计)人: | 罗正权;胡渊;李英章;伍鑫;杨云鹏;夏林灿;骆金科;王建;李怀柱;黄春洪;伍小季;朱伟;官忠臣;杨军;李小东;朱宇翔;朱丽娟;梁鹏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贵州航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32B15/08 | 分类号: | B32B15/08;B32B15/20;B32B27/28;B32B9/00;B32B9/04;B32B7/08;B32B7/12;B32B3/30;B32B37/12;B32B37/00;C08L79/08;C08K13/06;C08K9/02;C08K3/04 |
代理公司: | 贵州派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2114 | 代理人: | 谷庆红 |
地址: | 563099 贵州省*** | 国省代码: | 贵州;5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改性 聚酰亚胺 微波 暗室 用吸波 材料 结构 及其 制备 方法 | ||
一种基于改性聚酰亚胺基的微波暗室用吸波材料由聚酰亚胺发泡前驱体复合吸波材料和改性泡沫铝共同构成;由聚酰亚胺发泡前驱体复合吸波材料制成吸波角锥,所述吸波角锥通过粘接剂粘附于改性泡沫铝板上,所述改性泡沫铝板的另一面通过长钉固定有泡沫铝板且改性泡沫铝板与泡沫铝板之间存在空隙,所述空隙内填充气凝胶。有益效果在于:采用多种吸波介质材料共同形成吸波角锥,有效提高复合材料在各频率上的吸波性能;采用吸波介质对泡沫铝进行改性,提高吸波能力,同时泡沫铝具备优异的隔声性能;采用气凝胶填充改性泡沫铝与普通泡沫铝间的夹层,提高了隔热保温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吸波材料领域,具涉及一种基于改性聚酰亚胺基的微波暗室用吸波材料、吸波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微波暗室就是用吸波材料来制造一个封闭空间,创造出纯净的电磁环境,排除外界电磁干扰,是进行天线、雷达等无线通讯产品和电子产品测试的场所,可用测试产品免受杂波干扰,提高被测设备的测试精度和效率。现阶段的微波暗室,多采用铁氧体磁/发泡聚苯乙烯、铁氧体/发泡聚丙烯等作为吸波角锥材料,材料多为B2级阻燃材料,安全性欠佳。同时,单一吸波介质的吸波性能无法完全满足测试要求。
专利CN103700410A提供了一种电磁兼容电波暗室用难燃型吸波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专利CN109788728A提供一种轻质吸波暗室尖锥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上述专利或只采用单一的吸波介质,或只针对吸波角锥进行改善。目前仍未能得到一种综合性能优秀,且对电磁波和声波均有较高的吸收率的吸波材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基于改性聚酰亚胺基的微波暗室用吸波材料、吸波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一种基于改性聚酰亚胺基的微波暗室用吸波材料由聚酰亚胺发泡前驱体复合吸波材料和改性泡沫铝共同构成;
所述聚酰亚胺发泡前驱体复合吸波材料包括聚酰亚胺发泡前驱体、四氢呋喃、改性碳纳米管、磁性铁纳米粉体材料、黄基席夫碱金属盐配合物;按质量份计:聚酰亚胺发泡前驱体85-95%,四氢呋喃0.2-1%,改性碳纳米管占1-8%,磁性铁纳米材料0.5-6%,视黄基席夫碱金属盐配合物0.1-4%,共计100%;
所述改性泡沫铝包括铝粉、改性碳纳米管、磁性铁纳米磁珠、碳化硅和氢化钛,按质量份计:铝粉90-95%,改性碳纳米管2-4%、磁性铁纳米磁珠0.8-3%、碳化硅0.7-3%、氢化钛0.5-2%,共计100%。
优选的,所述聚酰亚胺前驱体粉末过筛后粒径为45-200目。
优选的,所述改性碳纳米管为管径不大于30nm的羟基化多壁改性碳纳米管、羧基化多壁改性碳纳米管、短多壁改性碳纳米管、羧基化-羟基化短多壁改性碳纳米管、石墨化多壁改性碳纳米管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
优选的,所述磁性铁纳米粉体材料为尺寸不大于25nm的纳米Fe3O4粉体材料。
优选的,所述视黄基席夫碱金属盐配合物中的金属盐为银、锌、铜中的一种。
优选的,所述改性碳纳米管为石墨化多壁改性碳纳米管。
优选的,所述磁性铁纳米磁珠为氧化硅-四氧化三铁磁珠、镍-四氧化三铁磁珠的一种或两种组成。
优选的,所述碳化硅为含SiC约97%以上的绿碳化硅。
优选的,所述改性泡沫铝气孔直径2-7mm,气孔率不低于75%。
一种基于改性聚酰亚胺基的微波暗室用吸波材料制备方法包括聚酰亚胺发泡前驱体复合吸波材料吸波角锥的制备及改性泡沫铝板的制备,具体制备方法为:
1. 聚酰亚胺发泡前驱体复合吸波材料吸波角锥的制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贵州航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未经贵州航天建设工程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0454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