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管夹阀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09081.5 | 申请日: | 2020-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1316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沈忱;宋艺伟;朱元木;李强;石海峡;李跃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F16K7/06 | 分类号: | F16K7/06;F16K37/00 |
代理公司: | 合肥和瑞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18 | 代理人: | 柯凯敏 |
地址: | 230009 安***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管夹阀 | ||
本发明属于阀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夹阀。本发明包括内置流通管的阀体,介质经由流通管的进口涌入并由流通管的出口排出;阀体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流通管启闭的开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管为双层管体,包括彼此同轴套设的作为内管体的衬管以及作为外管体的防护管;阀体处还设置有用于监控衬管与防护管之间的密封间隙内介质存在与否的传感组件。本发明不仅能在衬管破裂时起到防介质泄漏功能,同时还能实现对衬管泄漏状况的在线检测目的,从而及时提醒维护人员尽快排障,其使用安全性及可靠性均可得到有效保证。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阀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管夹阀。
背景技术
管夹阀是在流体系统中用于控制流体方向压力、流量的装置,是管路流体输送系统中的重要控制部件,在化工、食品、医疗器械、电子工业、污水处理等众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传统管夹阀依靠手动转轮旋转,从而控制两块夹板作同向动作挤压或作相离动作松开衬管,进而达到切断或泄压或节流等工作目的。一方面,由于传统管夹阀两块夹板均需独立操作,需要大量的动作空间,场地占用率较高;同时,理论上,都希望两块夹板能精确同步至对合后刚好对称面位于衬管的轴线上,实际操作时上述双独立动力方式显然难以实现,衬管因此产生偏斜甚至受损现象是常态。另一方面,由于管夹阀的衬管受到挤压后形成流道的形态直接与其受磨损的形态息息相关,这导致传统管夹阀的衬管普遍存在磨损率高或者说使用寿命普遍偏低的现象;这种现象尤其反应在输送的介质为污染或腐蚀性的介质时。一旦管夹阀的套管因破裂而泄漏,如果没有及时发现,轻则产生污染,重则会产生严重的安全隐患。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管夹阀,其不仅能在衬管破裂时起到防介质泄漏功能,同时还能实现对衬管泄漏状况的在线检测目的,从而及时提醒维护人员尽快排障,其使用安全性及可靠性均可得到有效保证。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管夹阀,包括内置流通管的阀体,介质经由流通管的进口涌入并由流通管的出口排出;阀体上还设置有用于控制流通管启闭的开关部,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通管为双层管体,包括彼此同轴套设的作为内管体的衬管以及作为外管体的防护管;阀体处还设置有用于监控衬管与防护管之间的密封间隙内介质存在与否的传感组件。
优选的,所述流通管的两端均布置有外翻边,阀体包括用于安置开关部的中间阀管以及布置于中间阀管两端的法兰端盖;流通管同轴布置在中间阀管的管腔内,且外翻边伸入法兰端盖与中间阀管的法兰配合间隙处,从而依靠法兰端盖与中间阀管相应端面的法兰配合夹紧外翻边;中间阀管的法兰面上同轴凹设环形槽,从而供位于防护管处外翻边内侧的环形凸棱嵌入;法兰端盖的法兰面上同轴凹设有配合槽,从而供位于衬管处外翻边外侧的环形凸棱嵌入。
优选的,法兰端盖的法兰面处向衬管管腔处延伸有环形坡,衬管的对应配合处相应布置用于配合环形坡的弧状倒角。
优选的,所述防护管硬度小于衬管硬度。
优选的,所述传感组件包括直接布置在防护管内侧管壁上的传感器,所述传感器的信号输出端与位于阀体外壁处的声光报警器相连通。
优选的,所述开关部包括沿流通管轴线轴对称布置的上压组件及下压组件,所述上压组件包括径向贯穿阀体的动力轴及位于动力轴顶端的用于挤压流通管的动力板,下压组件包括径向贯穿阀体的随动轴及位于随动轴顶端的用于挤压流通管的随动板;开关部还包括回转配合在阀体上的变向轮,牵引绳一端固定在动力板上,另一端经由变向轮变向后与随动板相固接,牵引绳相对动力板的牵引方向和相对随动板的牵引方向彼此同向,且该牵引方向平行动力板的动作方向。
优选的,以一组牵引绳及一组变向轮形成一组变向组件,所述变向组件为偶数组且对称布置在动力轴轴线两侧处。
优选的,所述变向轮为槽轮,牵引绳布置在变向轮的轮槽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工业大学,未经合肥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0908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