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智能化纺织品原料初加工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09386.6 | 申请日: | 2020-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917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3 |
发明(设计)人: | 陆昕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赛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B23/20 | 分类号: | D06B23/20 |
代理公司: | 北京艾皮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11777 | 代理人: | 杨克 |
地址: | 215200 江苏省苏州市吴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化 纺织品 原料 初加工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智能化纺织品原料初加工装置,包括壳体,壳体内侧固定连接设置有混合箱,混合箱内侧设置有搅拌机构,混合箱上侧设置有过滤机构,混合箱下侧设置有振动机构,本发明,通过设置搅拌机构,电机通过转杆带动支撑框旋转,支撑框上的从动杆可以对原料进行搅拌,同时设置在支撑框上的刮板可以避免原料附着在箱壁上,保证原料均能得到有效的搅拌,通过设置传动机构,电机带动支撑框旋转的过程中,固定杆带动第一传动杆旋转,第一传动杆带动从动杆旋转,从而增强了装置的搅拌能力,使原料能混合的更加均匀,通过设置振动机构,可以加快原料的过滤和混合速度,提高装置的加工效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纺织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智能化纺织品原料初加工装置。
背景技术
纺织原意是取自纺纱与织布的总称,但是随着纺织知识体系和学科体系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特别是非织造纺织材料和三维复合编织等技术产生后,纺织不仅是传统的纺纱和织布,也包括无纺布技术,三维编织技术,静电纳米成网技术等。纺织大致分为纺纱与编织两道工序。中国纺织的起源相传由嫘祖养蚕冶丝开始,考古则在旧石器时代山顶洞人的考古遗址上发现了骨针,为已知纺织最早的起源;至新石器时代,发明了纺轮,使得冶丝更加便捷;西周则出现了原始的纺织机:纺车、轈车;汉朝时发明了提花机,明朝宋应星编撰天工开物将纺织技术编入其中。中国最著名的纺织品莫过于丝绸,丝绸的交易带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交通的发展,也间接影响了西方的商业与军事。
纺织品在生产过程中都需要进行染色,在棉纺织品印染中的印染助剂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不相溶物质组成,为了使印染助剂中不相溶的物质混合在一起,并形成均质稳定的混合物,需要借助印染搅拌装置的搅拌作用来实现,但现有的搅拌装置在搅拌时会出现原料搅拌不够充分、混合不均匀及易生成沉淀等现象,因此,针对以上现状,迫切需要开发一种智能化纺织品原料初加工装置,以克服当前实际应用中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化纺织品原料初加工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智能化纺织品原料初加工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侧固定连接设置有混合箱,所述混合箱内侧设置有搅拌机构,所述混合箱上侧设置有过滤机构,所述混合箱下侧设置有振动机构。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过滤机构包括设置在混合箱上侧的固定框,所述固定框内侧卡接设置有滤框,所述滤框内侧固定连接设置有滤网,所述滤框顶端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底部固定连接设置有插杆,所述固定框顶端设置有与插杆相对应的插槽,所述插杆外侧设置有若干卡块,所述卡块与插杆之间固定连接设置有第二弹簧,所述插槽上设置有与卡块卡接的卡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搅拌机构包括螺栓连接设置在壳体内侧底部的电机,所述电机输出端与转杆连接,所述转杆顶端与设置在混合箱内侧的支撑框连接,所述支撑框外侧固定连接设置有与箱壁抵接的刮板,所述支撑框顶端转动连接设置有从动杆,所述从动杆外侧固定连接设置有若干搅拌杆,所述从动杆底端与设置在支撑框内侧的传动机构连接。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传动机构包括固定连接设置在固定框底部的固定杆,所述固定杆底端与设置在支撑框内侧的第一传动杆通过第一锥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一传动杆外侧转动连接设置有与支撑框固定连接的固定块,所述第一传动杆另一端与从动杆之间通过第二锥齿轮啮合连接。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振动机构包括设置在转杆左右两侧的第二传动杆,所述第二传动杆外侧设置有与壳体固定连接的固定板,所述第二传动杆与转杆之间通过第三锥齿轮啮合连接,所述第二传动杆位于壳体外侧部分外侧固定连接设置有凸轮,所述凸轮下侧设置有与壳体滑动连接的底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赛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赛亚智能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0938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