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抑制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化合物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09496.2 | 申请日: | 2020-1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865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1-24 |
发明(设计)人: | 李洋;顾艳;李红玉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1/365 | 分类号: | A61K31/365;A61P3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30000 甘肃省兰***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抑制 多重 耐药 铜绿 假单胞菌 生物膜 形成 化合物 | ||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引起慢性感染和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菌之一,对免疫功能低下和囊性纤维化患者可以造成严重和持续性感染。抗生素的使用不仅不能根除PA感染,还会形成多重耐药菌株,这使得常规抗菌药物对PA感染治疗困难。本发明发现化合物N‑(3‑环丁内酯)‑4‑溴苯丁酰胺对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具有显著的生物膜抑制效果,可将其应用于防治PA感染。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技术领域,具体涉及将酰化高丝氨酸内酯类化合物用于抑制耐药铜绿假单胞菌(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生物膜形成,及其在防治创面感染、呼吸道、消化道感染等临床感染问题上的应用。
背景技术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引起慢性感染和医院感染的常见条件致病菌,是重症监护室感染的第二位最常见的病原菌。2020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显示,铜绿假单胞菌的临床分离率居于第四位。对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和囊性纤维化患者,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造成严重和持续性的感染。尽管使用大量抗生素治疗可使90%的囊性纤维化患者在慢性铜绿假单胞菌肺部感染中存活超过10年,但使用抗生素并不能根除该慢性感染。
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很强,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天然耐药和获得性耐药,且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导致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这都给临床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带来困难。在2020年全国细菌耐药监测报告中显示,对临床分离得到的9530株铜绿假单胞菌进行药敏试验,发现其对多种常用抗生素耐药,其中:铜绿假单胞菌对替卡西林的耐药率为39.6%,对头孢他啶、哌拉西林、美罗培南、头孢哌酮、氨曲南和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20-30%,对环丙沙星、头孢吡肟、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15-20%。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形式越发严峻,PA感染已成为临床治疗的重点和难点。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复杂,包括细胞膜通透性改变、产生灭活酶或修饰酶、药物作用靶点改变和生物膜形成等。其中,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是造成患者持续感染的主要原因。铜绿假单胞菌在接收外界信号后,在自身调控网络的协同作用下,会依附于固体表面,并产生胞外多糖、基质蛋白和胞外DNA等大分子物质形成高度结构化的膜状复合物。该生物膜可以帮助细菌定植、提高细菌对抗生素的抵抗性和对宿主免疫反应的抵抗能力等。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生物膜后,可分泌胞外多糖,通过屏障作用阻碍抗生素的渗透,使抗生素无法作用于菌体,同时胞外多糖还可以阻止化学反应性杀菌剂的活化。研究发现,与浮游生物相比,生物膜中的细菌对抗生素的抗药性高达1000倍。因此,使用抗生素不仅不能根除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还会引起严重的耐药性。由于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菌株的增加,针对PA感染的常规抗菌药物疗法难以取得预期效果。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及其生物膜致病性成为防治PA感染的主要途径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大学,未经兰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09496.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