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荔枝草黄芩复方痤疮乳膏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16197.1 | 申请日: | 2020-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9486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姚佳璐;杨红;李嫄渊;陈亮;刘江云;李晶晶;单佳晶;张米娅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K36/539 | 分类号: | A61K36/539;A61K9/06;A61P17/1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孙周强;陶海锋 |
地址: | 215137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荔枝 黄芩 复方 痤疮 膏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荔枝草黄芩复方痤疮乳膏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将硬脂酸、凡士林、羊毛脂、单硬脂酸甘油酯、十六醇加热混合,得到油相;将甘油、三乙醇胺熔融混合,得到水相;将水相、油相、黄芩浸膏、荔枝草浸膏混合,加水定容,混合均匀,即得荔枝草黄芩复方痤疮乳膏剂。本发明克服了现有的痤疮治疗药物毒副作用大、治疗周期长及致病菌产生耐药等问题,选用新型外用制剂乳膏剂制成中药乳膏剂,具有对于皮肤附着力强,生物相容性好,可有效促进药物透过皮肤角质层,到达作用部位发挥疗效,不仅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剂量,保证疗效,而且可避免局部药物浓度过高引起的刺激性问题,使用方便、安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药制剂技术,具体涉及荔枝草黄芩复方痤疮乳膏剂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痤疮主要是痤疮丙酸杆菌感染,除此,也有糠秕马拉色菌、表皮葡萄球菌等感染。痤疮丙酸杆菌(Propionibacterium acnes),广泛存于毛囊皮脂腺中,为条件致病菌,主要引起内源性感染。痤疮丙酸杆菌促发的炎症反应为痤疮的发病机制。痤疮丙酸杆菌分泌脂肪酶分解皮脂中的甘油三酯,形成的游离脂肪酸能刺激抗微生物的多肽(HβD1 和 2、抗菌肽和粒溶素)激活下游炎症反应。痤疮丙酸杆菌可直接作用于角质形成细胞和炎症细胞的Toll 样受体——TLR2 和 TLR4,产生了炎症趋化因子,通过 IL-8 将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聚集至毛囊内,随后促发的炎症反应导致毛囊壁破坏、巨噬细胞快速增殖,进一步释放大量 IL-8和 IL-12。TLR介导的细胞因子还能激活 AP-1,能产生金属蛋白酶,导致组织破坏、疤痕形成。TLR还能刺激抗微生物多肽分泌。痤疮丙酸杆菌通过产生整合素和中间丝相关蛋白,促进毛囊的角化过度。痤疮丙酸杆菌还能通过分泌多糖等成分形成生物膜,包裹自身以促进其在毛囊内附着,这种生物膜不仅能进一步促进角化过度,还能增加痤疮丙酸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曹纬国,刘志勤,邵云等.黄酮类化合物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J].西北植物学报,2003, 23(12):2241-2247)。
目前,痤疮治疗方法以外用药物、化学疗法、物理治疗、口服中药等为主(鞠强.中国痤疮治疗指南(2019修订版)[J].临床皮肤科杂志,2019,48(09):583- 588)。外用药物有维A酸物、过氧化苯甲酰、维生素等,虽然这些外用药物作为痤疮治疗的一线药物甚至首选药物,但往往因导致局部泛红、脱屑、紧绷、产生灼烧感等皮肤刺激问题,且易产生交叉耐药、增加皮肤光敏感、色素沉着和用药部位皮肤轻度萎缩等后果,从而限制了其临床应用。另外,果酸等化学疗法以及光动力疗法(PDT)等方法虽然无毒无臭、渗透性强,但成本高、耗费精力,治疗后仍可能有局部出现红斑等面部问题。而口服中药有可能造成肝脏毒性,由于炮制、煎煮以及用药频率、治疗时间长等问题,病人的接受度普遍不高。中药治疗痤疮的历史由来已久,在治疗痤疮方面有一定的特色,且不良反应小,随着近年来对中医药的研究不断深入,中药治疗痤疮的作用机制也得到了较好的解释。中医认为:痤疮的生成和肺胃湿热有密切的关系,饮食不节而损害脾胃这样的情况,均可能影响运化正常;而过甚喝酒,多食油腻鱼腥之品,可助湿、化热,导致皮质渗出旺盛、皮肤油腻发光,使得人的气血变为壅滞,向外发散至皮肤,会生成脓疱。日久,血瘀气滞,形成囊肿、结节等(马丽娜.痤清汤治疗青春期痤疮64例[J],陕西中医,2012,33(3):317-318)。传统的中药外用制剂中的药物,多难以透过角质化的皮肤,渗透性差,吸收率低,疗效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了荔枝草黄芩复方痤疮乳膏剂及其制备方法,克服了现有的痤疮治疗药物毒副作用大、治疗周期长及致病菌产生耐药等问题,制备的新型外用制剂乳膏剂制成中药乳膏剂,具有对于皮肤附着力强,生物相容性高,可有效促进透过角质层,到达深层作用部位,发挥药效,不仅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降低药物剂量,保证疗效,且可避免局部的药物浓度过高引起的刺激性问题,使用方便、安全。因此,新型中药制剂荔枝草黄芩复方痤疮乳膏剂的研究很有意义。
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荔枝草黄芩复方痤疮乳膏剂,包括黄芩浸膏、荔枝草浸膏、辅料;辅料为水相辅料和油相辅料。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16197.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