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干细胞细胞因子产量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1316260.1 申请日: 2020-11-23
公开(公告)号: CN112111451B 公开(公告)日: 2021-03-02
发明(设计)人: 张海涛;李娜 申请(专利权)人: 北京达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诺赛联合(北京)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12N5/0775 分类号: C12N5/0775;C07K14/54;C07K14/52;A61K35/28;A61P17/02;A61K8/99;A61Q19/00
代理公司: 佛山卓就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90 代理人: 陈雪梅
地址: 100000 北京市大兴区北京*** 国省代码: 北京;1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提高 干细胞 细胞因子 产量 方法
【说明书】:

发明涉及提高干细胞细胞因子产量的方法。通过前期筛选,制备并获得了能够促进脂肪干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多肽,所述多肽经过使用优化的方法能够高水平的促进脂肪干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特别是能够促进伤口愈合的IL‑10因子以及其他多种类的活性因子。将制备的含有细胞因子的上清液作为药物对糖尿病皮肤创伤修复就有很好的愈合作用,可快速的发挥疗效,与偶极好的应用价值。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提高干细胞细胞因子产量的方法。

背景技术

皮肤组织的损伤常由机械性、物理性、化学性和生物性等因素引起, 机体对形成的损伤进行修补的过程称为组织修复。组织修复还是一系列不同类型的修复细胞、结构蛋白和生长因子等形成网络式交互作用的结果。

研究表明干细胞能够具有皮肤组织修复功能,例如皮肤干细胞。在毛囊隆突区移植皮肤干细胞时,第一次发现皮肤干细胞可分化为皮肤滤泡间上皮、皮脂腺和毛囊细胞。皮肤干细胞包括表皮干细胞、毛囊干细胞、真皮干细胞、皮脂腺干细胞和汗腺干细胞等,主要存在于毛囊隆突区,这些干细胞主要维护皮肤的自我更新和创伤后的再生。表皮的自我更新能力主要取决于表皮基底层的干细胞,表皮干细胞(ESC)的增殖主要取决于皮肤成纤维细胞分泌的生长因子,包括FGF-4、KGF和IL-6等。多项研究显示,ESC可治疗不同类型的皮肤缺损,如皮肤的烧伤和下肢慢性溃疡等,并将成为新的治疗方法。毛囊干细胞能分化形成毛囊细胞和表皮细胞,当表皮损伤时毛囊干细胞又可分化形成ESC。研究证明,人的毛囊干细胞可促进外周或脊髓神经组织损伤的修复和再生。ESC不仅能维持正常细胞的自我更新,而且使损伤的皮肤得以再生,普遍认为这些干细胞较易进入受损的皮肤组织促进其修复和再生,对以后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脂肪干细胞也是常用的皮肤修复用细胞,其是另一种被广泛应用的多能干细胞,与BM-MSC 有相似特性,可分化为不同谱系的细胞。另外,脂肪干细胞能分泌多种生长因子并作用于创缘的各种细胞。脂肪干细胞培养上清液可激活皮肤成纤维细胞和角质细胞,并通过旁分泌作用促进皮肤损伤的修复和再生。目前,应用人类吸脂术后的脂肪组织培养脂肪干细胞,并成功诱导其分化为软骨细胞。最近研究表明,脂肪干细胞可通过细胞与细胞间的相互作用和旁分泌作用促进人类皮肤成纤维细胞增殖,进而加快损伤皮肤的再生;该研究还发现脂肪干细胞不仅可分泌多种胶原蛋白、纤连蛋白和生长因子,还可促进细胞外基质蛋白mRNA 的表达和成纤维细胞的迁移。Di Rocco 等发现,局部应用脂肪来源的干细胞治疗能诱导细胞的分化, 增加修复细胞的归巢和生长因子的旁分泌,从而促进小鼠糖尿病溃疡愈合。

研究表明,干细胞之所以能够治疗皮肤疾病,这与间充质干细胞可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如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bF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NGF(神经生长因子)、HGF(肝细胞生长因子)、IGF-1(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IL-6(白细胞介素6)、IL-11(白细胞介素11)等有密切关系。间充质干细胞分泌活性因子具有改善炎性环境、调节机体免疫状态、抑制细胞凋亡、促进细胞增殖、促进血管再生、促进神经干细胞迁移和分化、促进轴突生长及突触连接形成、促进髓鞘形成的功能,通过脑白质损伤的动物模型证实可以抑制宿主细胞及移植细胞凋亡、改善模型鼠的神经功能,通过心梗动物模型证实可以促进心功能恢复,通过皮肤损伤实验证实可以促进伤口愈合。

目前提高干细胞细胞因子产量的方法虽然已有研究,但是用于大规模使用的方法还不多,应用场景也不充分,需要进一步的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一方面,根据之前的研究基础,提供了二个能够促进干细胞细胞因子分泌的多肽,所述多肽能够特异性的促进细胞因子的分泌。

具体的,所述的多肽为CJYZ-2多肽,其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达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诺赛联合(北京)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达熙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诺赛联合(北京)生物医学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16260.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