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冷却超临界CO2 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17694.3 | 申请日: | 2020-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027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2 |
发明(设计)人: | 高炜;李红智;张纯;姚明宇;乔永强;杨玉;韩万龙;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K23/02 | 分类号: | F01K23/02;F01K25/08;F01K25/10;F01K9/00;F01K7/00;F04D25/04;F01B23/08 |
代理公司: | 西安通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61200 | 代理人: | 安彦彦 |
地址: | 710048 陕***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冷却 临界 co base sub | ||
1.一种自冷却超临界CO2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超临界CO2发电系统本体、一级预冷器(1-6)、二级预冷器(1-7)、有机工质膨胀机(2-1)、有机工质压缩机(2-2)、冷却风扇(2-3)及有机工质冷凝器(2-4);
超临界CO2发电系统本体的出口经一级预冷器(1-6)的二氧化碳侧入口相连通,一级预冷器(1-6)的二氧化碳侧出口与二级预冷器(1-7)的入口相连通,二级预冷器(1-7)的出口与超临界CO2发电系统本体的入口相连通;
一级预冷器(1-6)的有机工质侧出口与有机工质膨胀机(2-1)的入口相连通,有机工质膨胀机(2-1)的出口与有机工质冷凝器(2-4)的入口相连通,有机工质冷凝器(2-4)的出口与有机工质压缩机(2-2)的入口相连通,有机工质压缩机(2-2)的出口与一级预冷器(1-6)的有机工质侧入口相连通;有机工质膨胀机(2-1)的输出轴与冷却风扇(2-3)及有机工质压缩机(2-2)的驱动轴相连接,冷却风扇(2-3)正对二级预冷器(1-7)及有机工质冷凝器(2-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冷却超临界CO2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超临界CO2发电系统本体包括热源(1-1)、二氧化碳透平(1-2)、二氧化碳高温回热器(1-3)、二氧化碳低温回热器(1-4)、二氧化碳再压缩机(1-5)及二氧化碳主压缩机(1-8);
热源(1-1)的出口与二氧化碳透平(1-2)的进口相连通,二氧化碳透平(1-2)的出口与二氧化碳高温回热器(1-3)的热侧进口相连通,二氧化碳高温回热器(1-3)的热侧出口与二氧化碳低温回热器(1-4)的热侧进口相连通,二氧化碳低温回热器(1-4)的热侧出口分为两路,一路与二氧化碳再压缩机(1-5)的入口相连通,另一路与一级预冷器(1-6)的二氧化碳侧入口相连通,二级预冷器(1-7)的出口与二氧化碳主压缩机(1-8)的入口相连通,二氧化碳主压缩机(1-8)出口与二氧化碳低温回热器(1-4)的冷侧入口相连通,二氧化碳低温回热器(1-4)的冷侧出口与二氧化碳再压缩机(1-5)的出口通过管道并管后与二氧化碳高温回热器(1-3)的冷侧入口连通,二氧化碳高温回热器(1-3)的冷侧出口与热源(1-1)的入口相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冷却超临界CO2发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有机工质膨胀机(2-1)采用容积式膨胀机。
4.一种自冷却超临界CO2发电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冷却超临界CO2发电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超临界CO2发电系统本体输出的二氧化碳工质进入一级预冷器(1-6)中冷却,再进入二级预冷器(1-7)中进一步冷却,然后进入到超临界CO2发电系统本体中;
有机工质在一级预冷器(1-6)中吸收二氧化碳释放的热量,然后进入有机工质膨胀机(2-1)中膨胀做功,做功后的有机工质进入有机工质冷凝器(2-4)中放热,然后再进入有机工质压缩机(2-2)中被压缩,压缩后的有机工质进入一级预冷器(1-6)中吸收热量,完成整个循环;
有机工质膨胀机(2-1)带动有机工质压缩机(2-2)运动,同时带动冷却风扇(2-3)转动,通过冷却风扇(2-3)冷却二级预冷器(1-7)及有机工质冷凝器(2-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冷却超临界CO2发电方法,其特征在于,有机工质膨胀机(2-1)采用容积式膨胀机,当热二氧化碳进入一级预冷器(1-6)中加热有机工质后,则逐步自行启动并带动有机工质压缩机(2-2)及冷却风扇(2-3)运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17694.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