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控制侧围上框区域表面质量的工艺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17896.8 | 申请日: | 2020-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889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李春阳;张雄飞;张振松;白朋鹏;李凯;陈文峰;王忠华;张立彪;刘俊杰;张永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1D35/00 | 分类号: | B21D35/00;B21D53/88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刘世纯 |
地址: | 130011 吉林省长春***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控制 侧围上框 区域 表面 质量 工艺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控制侧围上框区域表面质量的工艺方法,属于冲压技术领域,第一工序,拉延;第二工序,修边:修边时上框部分外侧工艺补充区域和压料面需要预留一部分,不能全部修掉;第三工序,斜楔翻边整形:机械手将上工序件置于在本序凸模,气缸推动填充凸模到位,正压料板压住上框A级曲面,斜压料板压住外侧工艺补充区域和压料面,然后翻边整形镶块开始工作,直到上模本体和下模本体上的工作限制器墩死后,翻边整形工作结束;第四工序,斜楔修边:修掉产品以外斜压料区域。本发明增强了正压料板的压料强度,在保证整形不起皱的情况下减弱斜楔压料的强度,从根本上消除了斜楔翻边时的窜料状态,使侧围上框区域的实际回弹值更贴近于理论模拟。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冲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控制侧围上框区域表面质量的工艺方法。
背景技术
在汽车外覆盖件中,整体侧围是车身外覆盖件中关键的部件之一,其结构尺寸是覆盖件中最大的一个,该类件几何形状复杂,表面质量及尺寸精度要求极高,作为整车的焊装基准,它的匹配关系非常复杂,与翼子板、顶盖、行李箱、轮罩、地板边梁、前后车门等主要部件均有严格的匹配关系。综上所述,为了满足产品尺寸精度及匹配的要求,必须在成形工艺上加以研究,排除导致实际生产与设计意图不符的情况,使理论更好地指导实际生产。
在侧围上框外侧区域,带斜压料的侧整形过程中,极易产生A面板料窜动情况,而板料窜动会导致侧围整个上部区域的制件变形、制件在后工序上的服帖性差、回弹失控、表面质量等一系列问题。而利用整改的方法解决表面质量,会浪费很大资源,也无法得到理想的整改效果。该情况与设计模拟的意图不符,导致不确定性增加,也极大的影响了模具调试及整改周期。
侧围上框区域与顶盖和前风窗搭接,无论是从外观,还是功能方面考虑,是匹配精度和表面质量要求很高的区域。它的造形特点决定了在实现产品冲压过程中需要分工序完成:第一工序,拉延;第二工序,修边;第三工序,斜楔翻边整形;第四工序:斜楔修边。
拉延完成后,传统的第二序模具在修边时,将上框区域部分压料面形状修掉,保留部分制件的压料面形状,包括有拉延筋的部分,如图3所示。在第三序斜楔翻边时,如图5所示,斜压料板带着拉延筋压料,会有很强的进料约束。而传统的主压料板只压住正面,即图5所示面a。这种情况会导致斜压料板约束力大于正压料板约束力,而斜楔翻整过程是缺料过程,势必会造成材料由侧围A面向翻整区域结构面流动的状态。所述斜楔翻边整形工序中,由于正压料板压料力不足,斜压料板压料约束太强,造成该区域在整形过程中,材料从外侧斜压料区域和里侧正压料区域同时向整形区域流动,而里侧正压料区域材料流动造成侧围上框A及表面尺寸精度和面品问题,是不被允许的。通常情况下第三工序斜楔翻边完成之后,上框区域会产生不同程度的变形,依据ATOS扫描数据,该区域会有2mm以上的回弹量值,这个尺寸偏差数值会一直保持到制件冲压过程完成;工序件放在第四序模具上时,不符型,还会造成取放件及定位问题。想要控制侧围上框区域表面质量(尺寸精度和面品),就必须让材料从斜压料区域向整形区域流动,保持正压料(侧围上框A及表面)区域无材料流动。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侧围上框A面板料窜动带来的表面质量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侧围上框区域表面质量的工艺方法,采用外侧斜压料区域面积减小与门洞里侧压强增大相结合的方式,极大的缩小设计模拟与实际生产过程中的差异性,使回弹整改有据可依,减少调试过程中不必要的问题排查时间,进而达到缩短模具后期调试周期的目的。
本发明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控制侧围上框区域表面质量的工艺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第一工序,拉延;
第二工序,修边:修边时上框部分外侧工艺补充区域和压料面需要预留一部分,不能全部修掉;
其目的是在第三工序斜楔翻边整形时,该区域设置外侧压料,由约束进料来消除该区域结构面起皱情况;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一汽模具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1789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