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家用燃气火炉及其使用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19831.7 | 申请日: | 2020-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03627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王卓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爱昇工贸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4D15/02 | 分类号: | F24D15/02;F24D19/00;F24D19/1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61000 福建省厦门***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家用 燃气 火炉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家用燃气火炉及其使用方法,属于取暖设备领域,其技术方案要点包括火炉主体,所述火炉主体的外端一侧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内部一侧贯穿开设有取暖口,所述火炉主体的内壁对应取暖口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取暖机构,所述连接板的外壁一侧固定安装有控制面板,所述火炉主体的顶端一侧固定安装有进水口,所述火炉主体的顶端靠近进水口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出水口,所述火炉主体的顶端靠近出水口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燃气接口,本发明能够使得装置整体实现稳定高效的取暖,缓解寒冷季节带来的不便,有效的提高了使用人员的工作效率,具有更好的使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取暖设备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家用燃气火炉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发达国家的家庭取暖方式有红外取暖、热风取暖、热水取暖等几种型式,其能源无外乎电、燃气或其它液体燃料。我国目前大部分家庭取暖多用小火炉烧煤取暖,而维吾尔族人们在冬天一直用单层白铁皮制成的烧木柴和煤的火炉,这种火炉既能取暖又能做饭,但生炉时经常冒烟影响人体的身体健康,且在寒冷的冬天,夜里起床往火炉中加煤是大多数人不情愿做的事。
现有的家用取暖设备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弊端,家用取暖设备大部分多用小火炉烧煤取暖,这是一种低效落后的取暖方式,其缺点总结为是一脏、二累、三慢、四费煤炭,影响使用人员的工作效率,给人们带来了不便。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提供了一种家用燃气火炉及其使用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家用燃气火炉,其优点在于能够实现稳定高效的取暖,缓解寒冷季节带来的不便,有效的提高了使用人员的工作效率,具有更好的使用前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家用燃气火炉,包括火炉主体,所述火炉主体的外端一侧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内部一侧贯穿开设有取暖口,所述火炉主体的内壁对应取暖口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取暖机构,所述连接板的外壁一侧固定安装有控制面板,所述火炉主体的顶端一侧固定安装有进水口,所述火炉主体的顶端靠近进水口的一侧固定安装有出水口,所述火炉主体的顶端靠近出水口的一侧固定安装有燃气接口,所述火炉主体的内顶端一侧贯穿设置有排烟口,所述连接板的内部一侧设置有辅热风扇,所述火炉主体的内部对应连接板的一侧固定安装有一组连接铰链,且火炉主体通过连接铰链与连接板固定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用时,将外接水分别接在进水口与出水口的外壁一侧,将燃气管外接在燃气接口的外壁,通过给水管向取暖机构加水溶液,使取暖机构对其内部的水进行加热,当水温升高时,使用人员则可以通过取暖口处通过取暖机构进行取暖使用,在使用时需将排烟口处外接排烟管,以便废气的排出,并通过外接电源对辅热风扇进行通电,对辅热风扇运行发热并将热风吹向使用人员,进一步提高了取暖的效果。
综上,取暖机构和辅热风扇的配合来代替传统的火炉取暖方式,无需经常添加能源,整体更加干净整洁,加热效率更好,且整体结构简捷,调节方便,供热取暖效率精确,便于使用人员的使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取暖机构包括有水箱与燃烧室,且水箱与燃烧室之间固定连接,所述水箱的外端一侧设置有进水管,且水箱通过进水管与进水口固定连接,所述水箱的外端另一侧固定安装有排水管,且水箱通过排水管与出水口固定连接,所述进水管的外端一侧固定安装有螺旋管,且进水管通过螺旋管与水箱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水管加入水溶液,水溶液经过螺旋管后进入到水箱中,而排水管用于将水箱的水排出,燃气连接管对燃烧室添加燃气,通过燃烧室中进行加热后,则可以对水箱进行加热,通过水箱的热量传导出来后,实现升温取暖的作用。
本发明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燃烧室的外端一侧固定安装有燃气连接管,且燃烧室通过燃气连接管与燃气接口固定连接,所述水箱的外端一侧固定安装有导热片,所述燃烧室的内壁一侧固定安装有燃烧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爱昇工贸有限公司,未经厦门爱昇工贸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1983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