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预制模块建筑屋面层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20021.3 | 申请日: | 2020-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1189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张剑;李锦实 | 申请(专利权)人: | 远大住宅工业(天津)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04D11/02 | 分类号: | E04D11/02;E04G21/00 |
代理公司: | 长沙正奇专利事务所有限责任公司 43113 | 代理人: | 魏国先;唐列冲 |
地址: | 300400 天津市***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预制 模块 建筑 屋面 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预制模块建筑屋面层结构,包括叠合走道板、现浇屋面层以及位于顶层的第一预制模块、第二预制模块;叠合走道板包括预制板和现浇板;第一预制模块的第二侧板上设置有预埋套筒,第二预制模块的第一侧板上设置有预埋套筒;第一角钢的一个板面与第一预制模块的预埋套筒固定连接,第二角钢的一个板面与第二预制模块的预埋套筒固定连接,第一角钢、第二角钢的另一个板面抵接于预制板的下表面;第一预制模块和第二预制模块上方覆盖有现浇屋面层;现浇屋面层和现浇板一体现浇成型。本发明解决了具有间隔设置预制模块的建筑屋面层的防水问题,提高了模块化建筑的顶层结构强度,从而使得模块化建筑可以呈现出更多设计可能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预制模块建筑屋面层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属于装配式建筑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模块化建筑是将建筑物划分为若干个模块,每一个模块均具有一定的容纳空间(空腔),这种建筑结构能够极大地提高建筑的工业化水平,使得建筑的绝大多数生产任务得以在工厂的流水线上完成,能够让建筑的施工方式转变成类似于堆积木的方式,现场施工效率将得到极大地提升。发明人的在先申请的专利(公开号为CN108867875A)公开了模块化建筑的建筑划分方式及施工装配方式。
对于某些模块化建筑,同一层的相邻两个预制模块间隔设置,在这种情况下,模块化建筑的顶层如何施工才能保证建筑结构的稳定性以及防水性能,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具有间隔设置预制模块的建筑屋面层的防水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预制模块建筑屋面层结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预制模块建筑屋面层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叠合走道板、现浇屋面层以及位于顶层的第一预制模块、第二预制模块,所述第一、第二预制模块均包括依次连接的底板、第一侧板、顶板和第二侧板,所述第一预制模块和所述第二预制模块间隔设置;所述叠合走道板包括预制板和位于预制板上方的现浇板;所述预制板位于所述第一预制模块的第二侧板和第二预制模块的第一侧板之间,所述第一预制模块的第二侧板上设置有开口朝向所述第二预制模块的预埋套筒,所述第二预制模块的第一侧板上设置有开口朝向所述第一预制模块的预埋套筒;
所述连接节点还包括有第一角钢和第二角钢,所述第一角钢的一个板面通过紧固件与所述第一预制模块的预埋套筒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角钢的另一个板面抵接于所述预制板的下表面;所述第二角钢的一个板面通过紧固件与所述第二预制模块的预埋套筒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角钢的另一个板面抵接于所述预制板的下表面;
所述第一预制模块和第二预制模块上方覆盖有所述现浇屋面层;所述现浇屋面层和所述现浇板一体现浇成型。
采用上述的方案,待间隔设置的第一、第二预制模块施工完成后,将第一角钢、第二角钢分别安装在第一、第二预制模块上,然后将预制板安装在第一、第二角钢上;即可高效地完成预制板的安装施工;接着对现浇板和现浇屋面层进行浇筑,完成屋面结构的施工。省去了支摸工作,整个屋面结构可以实现高效施工,而且具有优异的防水性能。
进一步地,所述预埋套筒具有内螺纹,所述紧固件为螺栓。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预制模块的第二侧板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一角钢的一个板面的第一凹槽,所述第二预制模块的第一侧板上均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第二角钢的一个板面的第一凹槽。通过设置第一凹槽,即便紧固件失效的情况下,第一凹槽仍然能为角钢以及角钢上的预制板提供一定的支撑,为预制板的结构安全提供了可靠保障。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角钢的另一个板面、所述第二角钢的另一个板面均设置有定位件,所述预制板设置有用于容纳所述定位件的第二凹槽或竖直通孔。优选地,所述定位件的数量大于或等于2。通过设置定位件,确保预制板稳定地与角钢连接在一起,防止预制板意外脱落。
进一步地,所述定位件为竖直延伸的定位钢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远大住宅工业(天津)有限公司,未经远大住宅工业(天津)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2002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