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报文转发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21949.3 | 申请日: | 2020-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31386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5-09 |
发明(设计)人: | 程伟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45/00 | 分类号: | H04L45/00;H04L45/74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许静;陈丽宁 |
地址: | 100053 北***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报文 转发 方法 装置 设备 可读 存储 介质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报文转发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第一SID的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所述第一信息指示所述第一SID所在的容器在数据包的SID列表中的位置,所述第二信息指示所述第一SID在所述容器中的位置;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得到所述第一SID在SID列表中的位置;在所述第二信息大于1或等于0的情况下,将所述SID列表中的所述第一SID和第二SID复制到数据包的目的地址中的当前SID和下一个SID,发送所述数据包;其中,所述第二SID为所述SID列表中第一SID的下一个SID。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报文转发的方法、装置、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段路由(Segment Routing,SR)是一种源路由技术,基于软件定义网络(SoftwareDefined Network,SDN)理念,构成面向路径连接的网络架构,支撑未来网络多层次的可编程需求,可以满足第五代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5G)超大连接和切片的应用场景下的连接需求。SR-多协议标签交换(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MPLS)是基于当前主流MPLS转发面形成的SR解决方案。SRv6是基于互联网协议第6版(Intemet Protocol Version6,IPv6)扩展的SR解决方案。IPv6技术成是新一代网络的主体技术,基于IPv6的SRv6长远考虑是未来网络的演进趋势,关于SRv6技术的机制研究是业界热点。
标准SRv6的128比特(bit)分段标识(Segment ID,SID)采用IPv6地址格式的SID,相比MPLS标签(Label)格式的SID具备可路由属性,简化域间路径创建,实现在IPv6网络中简化建立端到端路径的能力。同时,SRv6 SID支持可编程能力,能够满足灵活的网络和业务功能处理,结合集中式和分布式控制平面的协同支持,能灵活满足各种业务和网络功能的需求,适应网络和业务发展的需要。
SR通过头结点封装一系列的指令来引导报文通过网络,在SRv6架构中,一个指令是一个128Bit的IPv6地址,如图1所示,为标准SRv6扩展头的封装格式。
通过SRv6扩展头封装格式可知,SRv6扩展头封装长度为:40Byte(IPv6头)+8Byte(段路由头(Segment Routing Header,SRH))+16*N Byte(段列表(Segment List))。所以,随着SRv6指定的Sid数量增加,SRv6扩展头封装带来的额外的开销就会越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实现SRv6扩展头缩短的功能。
标准SRv6虽然具备上述诸多优点,但是缺点同样明显。SRv6技术在网络中实际部署当前主要面临二个方面的挑战:一是SRv6报文开销大、网络链路带宽利用率低,256byte包长8层SID的情况下带宽利用率只有60%左右;二是SRv6报文处理对芯片要求高,现网设备难以支持深度的SRH头的复制和操作,并且128bit的SRH头处理会降低现有芯片的处理效率。
运营商网络中对分段路由(Segment Routing,SR)标签层数要求较高。以第五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5G)承载网为例,随着5G核心网集中化部署,基站的流量需要穿过城域网以及IP骨干网。典型场景下,在城域网中,接入环有8-10个节点,汇聚环有4-8个节点,核心环也有4-8个节点;在IP骨干网,流量还需穿过多个路由器节点。同时,由于网络切片、高可靠服务等级协议(Service-Level Agreement,SLA)、可管可控的要求,运营商网络需要能够指定显式路径,端到端SR隧道会有10跳甚至以上。因此,目前国内外多数部署多协议标签交换(Multi-Protocol Label Switching,MPLS)-SR的运营商都要求支持8层以上分段标识(Segment ID,SID)标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2194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软件自动化测试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 下一篇:办公桌磨削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