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碱激发再生红砖微粉协同矿渣基的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22882.5 | 申请日: | 2020-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7967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黄靓;李隐 | 申请(专利权)人: | 湖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C04B28/26 | 分类号: | C04B28/26;C04B18/16;C04B18/14;C04B18/0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410082 湖南省***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激发 再生 红砖 协同 矿渣 混凝土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碱激发再生红砖微粉协同矿渣基的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所述的碱激发再生红砖微粉协同矿渣基的再生混凝土,由再生红砖微粉、矿渣、粉煤灰、天然河砂、再生粗骨料、氢氧化钠固体、水玻璃、碳酸钠和水按质量百分比10%~30%:10~30%:5%~15%:15%~35%:35%~55%:0.1%~2%:1%~5%:0.1%~2%:10%~20%制备而成,水胶比(水的质量比上再生红砖微粉、矿渣和粉煤灰的质量和)0.40~0.52,其中水包括水玻璃中所含的水以及外加水。该碱激发再生红砖微粉协同矿渣基的再生混凝土相对于普通水泥再生混凝土来说强度得到了明显提升,同时在综合利用固体废弃物的同时能够达到较好的流动性、和易性等工作性能,更加高效环保,节约资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建筑工程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碱激发再生红砖微粉协同矿渣基的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和工业的高速发展,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弃物也日益增加,如矿渣、粉煤灰等等。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建筑垃圾的产量也逐渐增多,其中城市建筑垃圾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40%,据估计我国每年城市产出建筑垃圾约为6亿吨。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堆存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国土资源同时也给我国环保事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固体废弃物的再生资源化综合利用是使建筑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循环经济和构建节约型社会的一个重要方面。
与此同时水泥作为建筑行业常用材料其生产过程不仅耗费巨大资源同时还产生大量有害气体。通常每生产1吨水泥带来的二氧化碳的排放约为0.85吨。利用工业固体废弃物以及建筑垃圾破碎过程中产生的微粉替代水泥作为胶凝材料不仅可以解决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低的问题,更是可以减少水泥生产过程中资源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有利于建筑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目前国内外对于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于普通水泥再生混凝土的制备技术和工程应用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其一,由于强度等工作性能的需要,再生骨料取代天然骨料的比率较低,以致于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效率低;其二,由于再生骨料自身性能存在缺陷其生产的构件存在强度和延性低、耐久性能差、徐变大等问题;其三,再生骨料密度和天然骨料存在差异,使用传统的混凝土搅拌技术易导致混凝土内容骨料不均匀,从而影响混凝土拌合物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碱激发再生红砖微粉协同矿渣基的再生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其强度、粘聚性、和易性、流动性等工作性能优异。
技术方案:
一种碱激发再生红砖微粉协同矿渣基的再生混凝土,由再生红砖微粉、矿渣、粉煤灰、天然河砂、天然粗骨料、再生粗骨料、氢氧化钠固体、水玻璃、碳酸钠和水按质量百分比5%~20%:5~20%:5%~10%:15%~35%:0%~30%35%~55%:0.1%~2%:1%~5%:0.1%~2%: 10%~20%制备而成,水胶比(水的质量比上再生红砖微粉、矿渣和粉煤灰的质量和)0.40~0.52,其中水包括水玻璃中所含的水以及外加水。
所述再生红砖微粉细度达到RFP-Ⅱ级及以上标准。
所述矿渣为级别不低于S95级的矿渣粉。
所述粉煤灰包括C类粉煤灰和F类粉煤灰,级别为一级粉煤灰。
所述的天然细骨料包括天然河砂,所述的天然细骨料粒径d1为0.35mm-0.5mm,连续级配,体积密度为1418-1496kg/m3,吸水率为4.15%-5.75%,含水率为2.76%-3.28%。
所述的天然粗骨料包括石灰岩碎石,所述的天然粗骨料粒径d2为5mm-16mm,连续级配,体积密度为1537-1596kg/m3,压碎指标为10.2%-11.8%,吸水率为1.63%-2.35%,含水率为0.33%-0.39%。
所述的再生粗骨料为建筑垃圾通过堆场分拣、破碎机破碎、筛分机筛分产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湖南大学,未经湖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2288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