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池模组及电池包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23314.7 | 申请日: | 2020-11-23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1032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林水杉;卢耀智;郭继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50/463 | 分类号: | H01M50/463;H01M50/528;H01M50/572;H01M50/30;H01M50/209;H01M50/24;H01M50/242;H01M50/244;H01M6/50;H01M10/613;H01M10/647;H01M10/6555;H01M10/658 |
代理公司: | 深圳中一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414 | 代理人: | 陈延侨 |
地址: | 201800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模组 | ||
本发明涉及电池领域,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电池模组包括多个电芯组件、至少一个间隔结构和至少一个极耳支架,多个电芯组件沿其厚度方向阵列布置,电芯组件包括至少一个电芯单元;间隔结构设于相邻两电芯组件之间,间隔结构的端部相对电芯单元的端面凸出设置;极耳支架设于多个电芯组件的一端,极耳支架于其面向间隔结构的一侧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插接槽,第一插接槽与间隔结构的端部插接配合。基于上述结构,当极耳支架受到挤压时,极耳支架会挤压与其第一插接槽插接配合的间隔结构,而不会直接挤压电芯组件,基于此,间隔结构能承载较大的挤压力,使得电芯组件仅需承载较小的挤压力,从而可减缓极耳支架对电芯组件的挤压程度。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池模组及电池包。
背景技术
电池模组通常包括多个沿厚度方向阵列布置的电芯组件、连接于各电芯组件的一端的极耳支架,以及连接于极耳支架背离电芯组件的一侧的端板。然而,基于上述结构,当端板受到挤压时,端板会挤压至极耳支架,而后极耳支架会直接将挤压力传递至各电芯组件,致使电芯组件容易因此而受损,甚至可能会导致电池模组出现安全风险。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池模组,以解决现有电池模组的极耳支架在端板受到挤压时容易直接挤压到电芯组件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池模组,包括:
多个电芯组件,沿其厚度方向阵列布置,所述电芯组件包括至少一个沿厚度方向阵列布置的电芯单元;
至少一个间隔结构,设于相邻两所述电芯组件之间,所述间隔结构的端部相对所述电芯单元的端面凸出设置;
至少一个极耳支架,设于多个所述电芯组件的一端,所述极耳支架于其面向所述间隔结构的一侧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一插接槽,所述第一插接槽与所述间隔结构的端部插接配合。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当极耳支架受到挤压时,极耳支架会优先挤压与其第一插接槽插接配合的相对凸出的间隔结构,而不会直接挤压到电芯组件,基于此,间隔结构能够承载较大部分的极耳支架传递而来的挤压力,以使得电芯组件仅需承载较小的挤压力,甚至无需承载挤压力,从而可有效减缓极耳支架对电芯组件的挤压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保障并提高电芯组件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能。
此外,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还可通过与第一插接槽插接配合的间隔结构,将不同电芯组件所处的空间初步分隔开,基于此,当间隔结构一侧的电芯组件发生热失控并产生高温气体时,间隔结构基本能够对高温气体发挥一定的阻挡效用,以防止高温气体快速蔓延至其另一侧的空间,从而可在一定程度上延长间隔结构另一侧的电芯组件发生热失控的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减缓电池模组的热失控情况,从而利于提高电池模组的安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模组还包括至少一个端板,端板设于极耳支架背离电芯组件的一侧,且端板于其面向极耳支架的一侧开设有至少一个第二插接槽;
极耳支架于其面向端板的一侧凸设有至少一个用于与第二插接槽插接配合的分隔结构。
通过采用上述方案,各分隔结构可在不影响相邻的电芯组件之间所需建立的动力连接关系的基础上,将极耳支架和端板之间所围合的大空间分隔为相对的多个小空间,基于此,即使分隔结构所分隔形成的小空间对应的电芯组件发生热失控,且因热失控而产生的高温气体通过穿接孔扩散至分隔结构分隔形成的小空间内时,分隔结构也能够对高温气体发挥一定的阻挡效用,以防止高温气体快速蔓延至其另一侧的小空间,进而防止高温气体蔓延至其另一侧的小空间对应的电芯组件处,从而可进一步延长分隔结构另一侧的电芯组件发生热失控的时间,可进一步减缓电池模组的热失控情况,从而利于进一步提高电池模组的安全性能。
此外,通过采用上述方案,还可通过分隔结构在端板受到挤压时,对端板发挥一定的支撑效用,从而可进一步提高电池模组的抗挤压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未经上海卡耐新能源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233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高阻力锤击沉桩系统
- 下一篇:一种尼龙绳缠绕排序用智能自动涂油检测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