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产氨基己二酸的基因工程菌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26351.3 | 申请日: | 2020-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4026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27 |
发明(设计)人: | 谭天伟;张洋;刘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化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21 | 分类号: | C12N1/21;C12P13/04;C12R1/15 |
代理公司: | 北京睿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81 | 代理人: | 方莉 |
地址: | 100029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氨基 己二酸 基因工程 | ||
1.一种产氨基己二酸的基因工程菌,其为包含编码赖氨酸脱氢酶的基因lysDH和编码氨基己二酸半醛脱氢酶的基因Psefu_1272的重组宿主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因工程菌,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码赖氨酸脱氢酶的基因lysDH为来源于芽孢杆菌12AMOR1的编码赖氨酸脱氢酶的基因lysDH或来源于芽孢杆菌12AMOR1且经过密码子优化的编码赖氨酸脱氢酶的基因lysDH;和/或,所述编码氨基己二酸半醛脱氢酶的基因Psefu_1272为来源于假单胞菌12-X的编码氨基己二酸半醛脱氢酶的基因Psefu_1272或源于假单胞菌12-X且经过密码子优化的编码氨基己二酸半醛脱氢酶的基因Psefu_1272。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基因工程菌,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因工程菌为经过底盘微生物改造的产氨基己二酸的基因工程菌;优选地,所述底盘微生物改造包括前体合成途径的强化和竞争代谢途径相关基因的敲除或弱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因工程菌,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体合成途径的强化包括在基因工程菌中过表达前体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优选地,所述前体合成途径的关键基因包括编码天冬氨酸激酶的基因lysC或其突变体基因lysC-Q298G和lysC-T311I、编码二氢吡啶二羧酸还原酶的基因dapB、编码二氨基庚二酸脱氢酶的基因ddh、编码二氨基庚二酸脱羧酶的基因lysA、编码丙酮酸羧化酶的基因pyc、编码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羧化酶的基因ppc;进一步优选地,编码天冬氨酸激酶的基因lysC的突变体基因lysC-Q298G为在基因lysC编码的天冬氨酸激酶的第298位的谷氨酰胺突变为甘氨酸的编码基因;和/或,进一步优选地,编码天冬氨酸激酶的基因lysC的突变体基因lysC-T311I为基因lysC编码的天冬氨酸激酶的第311位的苏氨酸突变为异亮氨酸的编码基因。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基因工程菌,其特征在于,所述竞争代谢途径相关基因包括三羧酸循环相关基因、乳酸途径相关基因和乙酸途径相关基因;优选地,所述三羧酸循环相关基因包括编码柠檬酸合酶的基因gltA;和/或,所述乳酸途径相关基因包括编码乳酸脱氢酶的基因ldh;和/或,所述乙酸途径相关基因包括编码磷酸乙酰基转移酶的基因pta、编码酰基磷酸酶的基因acyP和编码丙酮酸脱氢酶的基因poxB。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基因工程菌,其特征在于,所述宿主菌包括大肠杆菌、谷氨酸棒状杆菌、酵母、以及经过改造的细菌、真菌;优选地,所述宿主菌为谷氨酸棒状杆菌;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宿主菌为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13032或者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21543。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因工程菌,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宿主菌为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21543时,所述基因工程菌为敲除了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21543的赖氨酸外排转运蛋白编码基因lysE和/或过表达来源于大肠杆菌的赖氨酸摄取转运蛋白编码基因lysP或来源于谷氨酸棒状杆菌内源的赖氨酸摄取转运蛋白编码基因lysI的重组谷氨酸棒状杆菌ATCC21543。
8.一种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基因工程菌在生产氨基己二酸中的应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应用包括将产氨基己二酸的基因工程菌接入发酵培养基,进行发酵培养,然后对所获得的发酵培养液进行分离纯化,制得氨基己二酸;优选地,所述发酵培养条件为:发酵温度为30-32℃,发酵培养时间为48h,IPTG诱导浓度为0.8-1.2mM;进一步优选地,体外添加赖氨酸,且赖氨酸添加量为2-10g/L,更进一步优选为5-10g/L。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对所获得的发酵培养液进行分离纯化包括:
步骤S1,对发酵培养液进行第Ⅰ次离心分离,获得第Ⅰ上清液;
步骤S2,用含有0.1%甲酸的甲醇将第Ⅰ上清液稀释10倍,混匀后,进行第Ⅱ次离心分离,获得第Ⅱ上清液;
步骤S3,用0.22μm的有机相滤膜过滤第Ⅱ上清液,获得氨基己二酸。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化工大学,未经北京化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26351.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耐盐低界面张力泡沫驱油剂
- 下一篇:配电房物联安防等级划分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