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流断路器的强迫换流回路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32231.4 | 申请日: | 2020-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31633B | 公开(公告)日: | 2023-03-17 |
发明(设计)人: | 李博;刘乐;谢鹏飞;柳思奇;陈雪亮;肖霆;任志刚;龙文枫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2H3/05 | 分类号: | H02H3/05 |
代理公司: | 武汉凌达知识产权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21 | 代理人: | 刘念涛;宋国荣 |
地址: | 43006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流 断路器 强迫 换流 回路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流断路器的强迫换流回路及方法,由储能电容、调波电感、触发开关及液态金属限流器串联组成,所述的调波电感两端反向并联续流二极管组件,强迫换流回路并联于主开关两端时,通过在换流回路引入液态金属限流器LMCL的方式,不仅能在对换流时间影响较小的前提下减小主开关电流两次过零点附近di/dt,提高直流断路器大电流工况下的开断性能,且能有效降低断路器的成本和体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力系统故障保护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流断路器的强迫换流回路,以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高压直流输电技术由于具有输电稳定、损耗小及无同步问题等优点已逐步应用于大功率远距离输电领域,而直流断路器作为整个输电系统的核心保护设备,致力于提升其大容量开断性能的研究已迫在眉睫。
真空介质以其无污染、可恢复及优越的绝缘性能等优势,逐渐取代SF6成为新型灭弧介质。目前,国内外开发的真空灭弧室遮断容量有限,在大电流、高di/dt的场合下存在分断失败的风险,严重影响系统的安全运行。
系统发生故障后,故障电流上升率极快,为快速切断故障电流,避免负载设备受到不必要损坏,必须提升强迫换流回路放电频率,这必然导致真空开关电流过零处的di/dt较大,使得真空开关弧后残余等离子体密度增大,阻碍了弧后介质恢复进程。
针对以上不足,最常见解决技术手段之一为增大换流回路储能电容C或调波电感L,这必然影响主开关换流特性,增大故障电流切除时间;技术手段之二为在主回路引入饱和电抗器的方式来改变主开关电流过零点附近di/dt,但无疑大幅增大了断路器的整体成本体积,且饱和电抗器需承担正常通流,使得其长期发热问题难以解决。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和不足,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直流断路器的强迫换流回路,以减小主开关两次电流过零点附近的di/dt,提升其分断可靠性。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流断路器的强迫换流回路,由储能电容、调波电感、触发开关及液态金属限流器串联组成,所述的调波电感两端反向并联续流二极管组件,所述的储能电容采用脉冲电容器组并预先充电至系统电压,所述的续流二极管组件根据换流回路电压、电流等级选择一定数量的二极管串并联构成。
所述的一种直流断路器的强迫换流回路,其触发开关为真空触发开关或者半控型电力电子器件。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提供上述强迫换流回路并联于主开关两端时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直流断路器的强迫换流回路的控制方法,强迫换流回路并联于主开关两端,系统主电流方向由节点I流向节点O,包括如下步骤:换流回路投入初期,强迫换流回路的换流电流由于没达到液态金属限流器的起弧电流门槛值,液态金属限流器的等效电阻极小,换流回路等效为LC振荡放电,放电频率变大,换流速度变快;当主开关的电流接近过零时,换流电流上升至较大幅值并超过液态金属限流器的起弧电流门槛值后,液态金属限流器迅速建立弧压,等效电阻上升,换流回路过渡为RLC过阻尼放电,放电频率减小,主开关第一次电流过零点附近di/dt减小;当主开关的电流一次过零时未能可靠关断时,换流回路的换流电流上升至峰值后开始减小,续流二极管组件导通,为调波电感提供续流路径,换流回路过渡为RC放电,此时液态金属限流器的等效电阻上升至较大幅值,主开关电流二次过零点附近di/dt再次减小。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传统LC单频振荡强迫换流方式的条件下,串入液态金属限流器,并在调波电感两端反并续流二极管组件,当换流电流上升至液态金属限流器门槛值后,液态金属限流器迅速建立弧压,降低主开关两次电流过零点附近di/dt,显著提升直流断路器分断性能,同时将断路器整体造价和体积控制在一定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电路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未经武汉船用电力推进装置研究所(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3223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