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血瘀体质复方油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33096.5 | 申请日: | 2020-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502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路菁;吉军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汉后中医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23D9/04 | 分类号: | A23D9/04;A23D9/007;C11B1/04;C11B1/06;C11B3/12 |
代理公司: | 合肥英特力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4189 | 代理人: | 李伟 |
地址: | 100000 北京市朝阳区常***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体质 复方 | ||
本发明公开了血瘀体质复方油,包括柠檬16%、葡萄柚13%、佛手柑11%和山茶籽油60%,通过筛网50‑80目的筛网进行过滤取下方果汁,将下层果汁按照10‑15%的比例进行浓缩,得到下方浓缩液A,通过筛网50‑80目的筛网进行过滤取下方果汁,将下层果汁按照8‑10%的比例进行浓缩,得到下方浓缩液B,静置冷却后通过筛网50‑80目的筛网进行过滤取下方滤液,将下方滤液按照1500‑2000r/min的转速转动20‑25min后静置去上层清液,得到上层清液C,对山茶籽油进行蒸馏,将山茶籽的含水量控制在5‑10%的范围内,得到山茶籽油D,将上述山茶籽油D1000g加热到30‑35℃,将浓缩液A、浓缩液B和上层清液C按照上述比例取的后放入到试管中进行混合,混合均匀后放置到固定容器中进行密封保存。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保健领域,特别涉及血瘀体质复方油。
背景技术
血淤体质的主要征候是血行迟缓不畅,多半是因为情绪意志长期抑郁,或久居寒冷地区,以及脏腑功能失调所造成,以身体较瘦的人为主。其临床表现为当血淤滞于脏腑、经络某一局部时,则发为疼痛,痛有定处,得温而不减,甚至形成肿块。此类型的人,有些明明年纪未到就已出现老人斑,有些常有身上某部位疼痛的困扰。
但是,血瘀体质的表现就是很容易长斑、月经不调、记忆力差,很容易导致身体形成肿瘤,中医会认为血瘀的主要原因是气滞,所以,生气很容易导致血瘀,我们一定不要生气,调理好自己的情绪,为此,我们提出血瘀体质复方油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血瘀体质复方油,来解决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血瘀体质复方油,包括柠檬16%、葡萄柚13%、佛手柑11%和山茶籽油60%。
进一步的,所述柠檬洗净后剥去外皮后取果肉通过榨汁机进行榨汁操作,通过筛网50-80目的筛网进行过滤取下方果汁,将下层果汁按照10-15%的比例进行浓缩,得到下方浓缩液A,通过浓缩后将果汁中的水分去除,从而提升柠檬的有效成分的浓度,并且可以提升该复方油的保质期。
进一步的,所述葡萄柚果扁圆至圆球形,比柚小,果皮也较薄,果心充实,绵质,果肉淡黄白或粉红色,柔嫩,多汁,爽口,略有香气,味偏酸,个别品种兼有苦及麻舌味,取新鲜葡萄柚洗净后剥去外皮,取果肉通过榨汁机进行榨汁操作,通过筛网50-80目的筛网进行过滤取下方果汁,将下层果汁按照8-10%的比例进行浓缩,得到下方浓缩液B。
进一步的,所述佛手柑的根、茎、叶、花、果均可入药,辛、苦、甘、温、无毒;入肝、脾、胃三经,有理气化痰、止呕消胀、舒肝健脾、和胃等多种药用功能,将取新鲜佛手柑洗净后切片进行晒干,将晒干的佛手柑研磨成粉末后加入清水进行加热,加热到90-95℃,按照200-300r/min的转速转动2-2.5h,静置冷却后通过筛网50-80目的筛网进行过滤取下方滤液,将下方滤液按照1500-2000r/min的转速转动20-25min后静置去上层清液,得到上层清液C。
进一步的,所述山茶籽油无污染,易消化,营养价值高,入口清淡不油腻,口感清纯,香气宜人,只有茶油和橄榄油含优质脂肪酸最高,且多不饱和脂肪酸占总脂肪酸比例合理,符合优质油脂标准,所述山茶籽油进行烘干后将山茶籽放入到压榨机中进行物理压榨,将山茶籽油进行收集,对山茶籽油进行蒸馏,将山茶籽的含水量控制在5-10%的范围内,得到山茶籽油D。
进一步的,将上述山茶籽油D1000g加热到30-35℃,将浓缩液A、浓缩液B和上层清液C按照上述比例取的后放入到试管中进行混合,按照500-600r/min的转速转动25-30min,混合均匀后放置到固定容器中进行密封保存。
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汉后中医研究院,未经北京汉后中医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33096.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