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驱动背板、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背光源和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33999.3 | 申请日: | 2020-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4710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9-23 |
发明(设计)人: | 董恩凯;李沛;陈振彰;翟明;李召辉;孙亮;初宇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京东方晶芯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9F9/30 | 分类号: | G09F9/30;G09F9/33;H01L27/15;H05K1/11;H05K3/10 |
代理公司: | 北京清亦华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201 | 代理人: | 尹璐 |
地址: | 100015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驱动 背板 显示 面板 及其 制作方法 背光源 显示装置 | ||
本发明提供了驱动背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背光源和显示装置。该驱动背板包括:衬底基板;设置在衬底基板的一侧的金属走线层;设置在金属走线层远离衬底基板的部分表面上的第一绝缘层,第一绝缘层限定出多个开口;位于多个开口中的多个间隔设置的导电结构;设置在第一绝缘层远离衬底基板的部分表面上的流体介质驱动单元,流体介质驱动单元具有多个输出端,输出端靠近导电结构设置,流体介质驱动单元可在预定条件下使流体介质移动至导电结构的表面。该驱动背板的导电结构上可单独形成流体介质,精度高,相邻流体介质之间不会发生接触,位置不易发生偏移,且在形成时所需条件温和,无需高温高压,易于产业化。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驱动背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微型发光二极管(Micro LED)显示技术是近几年比较热门的显示技术之一,这种显示技术具备了自发光、低功耗、色彩饱和度高等优点。Micro LED技术目前也面临相当多的技术挑战,例如Micro LED工艺制程的关键技术,包括电路驱动设计、色彩转换方式、检测设备及方法、晶圆波长的均匀度控制等,其中,巨量转移技术是目前最困难的关键制程,而巨量转移中Micro LED的键合材料也成为了其中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通常,Micro LED显示面板上的发光二极管是将可导电的流体介质,即键合材料(例如锡膏或银胶等)印刷在驱动背板上,然后将发光二极管与该流体介质电连接以使得发光二极管与驱动背板电连接在一起的,但是随着发光二极管尺寸的减小,对于印刷所用的钢网和印刷机的精度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然而,目前在印刷时所使用的钢网和印刷机的印刷精度较低,当发光二极管的尺寸较小时,印刷出来的键合材料经常会出现偏位,导致制作得到的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不佳。
因而,现有的Micro LED的相关技术仍有待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导电结构上可单独形成流体介质、精度高、相邻的流体介质之间不会发生接触、位置也不易发生偏移、在导电结构上单独形成流体介质时所需条件温和、无需高温、无需高压或者易于产业化的驱动背板。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驱动背板。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该驱动背板包括:衬底基板;金属走线层,所述金属走线层设置在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设置在所述金属走线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部分表面上,所述第一绝缘层限定出多个开口;多个间隔设置的导电结构,多个所述导电结构位于多个所述开口中,且与所述金属走线层电连接;和流体介质驱动单元,所述流体介质驱动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部分表面上,所述流体介质驱动单元具有多个输出端,所述输出端靠近所述导电结构设置,且所述流体介质驱动单元可在预定条件下使流体介质自所述流体介质驱动单元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表面上的任一位置经所述输出端移动至所述导电结构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表面上。该驱动背板的导电结构上可单独形成流体介质,精度高,相邻的流体介质之间不会发生接触,位置也不易发生偏移,且在其形成时所需条件温和,无需高温高压,易于产业化。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预定条件为给所述流体介质驱动单元通电,所述流体介质驱动单元进一步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部分表面上;和疏水绝缘层,所述疏水绝缘层设置在所述驱动组件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表面上。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驱动组件进一步包括:导电电路层,所述导电电路层设置在所述第一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部分表面上;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设置在所述导电电路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表面上,且所述第二绝缘层中具有通孔;和驱动电极层,所述驱动电极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绝缘层远离所述衬底基板的表面上,且所述驱动电极层通过所述通孔与所述导电电路层电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京东方晶芯科技有限公司,未经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京东方晶芯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33999.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