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利用麻天牛规模繁育花绒寄甲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35781.1 | 申请日: | 2020-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0081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郑华英;解春霞;刘云鹏;徐丽丽;高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A01K67/033 | 分类号: | A01K67/033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科谊专利代理事务所 32225 | 代理人: | 孙彬 |
地址: | 2111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利用 天牛 规模 繁育 花绒寄甲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麻天牛规模繁育花绒寄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1)进行花绒寄甲成虫的复壮饲养;(2)经复壮过程的花绒寄甲成虫诱发产卵并孵化至初孵幼虫;(3)选择体表无伤口、无污染的健康麻天牛幼虫进行灭菌处理;(4)利用灭菌处理的麻天牛幼虫接种花绒寄甲初孵幼虫,规模繁育花绒寄甲成虫。花绒寄甲初孵幼虫在麻天牛幼虫上寄生率达90%以上,花绒寄甲成虫羽化率达95%以上;通过繁育寄主选择和合理的接虫比,实现了每年繁育花绒寄甲成虫10万头以上,收集花绒寄甲卵卡30万张(卵总数约计3000万粒)以上的标准化规模繁育技术和保存能力。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天敌昆虫人工繁育领域,具体为一种利用麻天牛规模繁育花绒寄甲的方法。
背景技术
花绒寄甲(Dastarcus helophoroides)属鞘翅目寄甲科昆虫,成虫是其在自然界存在的主要形态,寿命可达3年以上;幼虫期极短,约一周左右;蛹期为20-30天。花绒寄甲幼虫可外寄生于多种林木蛀干害虫,如光肩星天牛、松墨天牛、栗山天牛、锈色粒肩天牛、云斑白条天牛、桑天牛等的幼虫和蛹,寄生率达70-98%。花绒寄甲是目前已发现的寄生大型天牛最为有效的天敌昆虫之一,具有寿命长、寄主广和释放期长等三大特点。应用花绒寄甲防治天牛的生物防治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省工省时、防治效果好、不伤害自然界天敌、不污染环境等优点,且能实现有害生物的可持续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利用麻天牛规模繁育花绒寄甲的方法,克服人工繁育花绒寄甲寄主不足、成虫产卵量少等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规模化繁育花绒寄甲、提高成虫产卵量、提高寄生率的花绒寄甲繁养和复壮保种的方法。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利用麻天牛规模繁育花绒寄甲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
首先,进行所述花绒寄甲成虫的复壮饲养;
其次,经复壮过程的花绒寄甲成虫诱发产卵并将卵孵化至初孵幼虫;
然后,选择体表无伤口、无污染的健康麻天牛幼虫进行灭菌处理;
之后,利用灭菌处理的麻天牛幼虫接种花绒寄甲初孵幼虫,规模繁育花绒寄甲成虫。
上述过程中的环境温度为25℃±1℃、湿度为35-60%。
所述花绒寄甲成虫的复壮饲养方法包括:
步骤一,于10月上中旬在野外采集花绒寄甲成虫带回室内,与人工繁育的新鲜花绒寄甲成虫(挑选个头大、活力强的花绒寄甲成虫)混合群集饲养,以便使野外生长的花绒寄甲和人工繁育的花绒寄甲充分交配,饲养30天左右,至成虫开始产卵;
步骤二,于10月上中旬在野外采集带有天牛蛀孔的松木段带回室内,将收集的新鲜花绒寄甲卵放在天牛蛀孔旁边,25℃恒温培养,约30天后,劈开少量松木段检查是否有花绒寄甲寄生,如见花绒寄甲结茧,将松木段移至室外,使花绒寄甲在室外越冬,松木段用纱网罩住,待来年气温回升成虫羽化,收集成虫并群集饲养30天左右,至成虫开始产卵;然后将成虫移至冷库冷藏(温度为9℃±2℃),作为种虫备用。
根据花绒寄甲的生物习性,群集饲养是将全部成虫放入一个饲养盆中,盆中放若干直径15-20cm、高约15cm的松木段,松木段每隔2cm挖高约1cm的深槽,此法模拟花绒寄甲野外生境供成虫休憩,以便保存其活力,盆中还放入若干饮水器,饲养的环境温度为20±2℃、湿度为35-60%。
所述花绒寄甲成虫诱发产卵并孵化至初孵幼虫的方法包括:
首先,在经过消毒处理后的养虫塑料盒内放入养虫木块,养虫木块上方放3-5层木块表面积大小的牛皮纸(每张纸片大小略有差异,以便留有缝隙使花绒寄甲的产卵器更易伸入纸片的缝隙产卵),牛皮纸的上方盖一载玻片,并将载玻片、牛皮纸和木块捆绑在一起,养虫塑料盒内还放有饮水器和饲料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未经江苏省林业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3578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