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甾体C1,2位脱氢酶酶活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38441.4 | 申请日: | 2020-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53294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0-25 |
发明(设计)人: | 柳志强;倪叶雯;张博;陈鑫鑫;柯霞;郑裕国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工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32 | 分类号: | C12Q1/32;G01N21/78;G01N21/33 |
代理公司: | 浙江千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46 | 代理人: | 冷红梅 |
地址: | 310014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c1 脱氢酶 活检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甾体C1,2位脱氢酶酶活检测方法。甾体C1,2位脱氢酶能够代谢还原WST‑1,同时在PMS的联合作用下生成还原成水溶性的橙黄色甲臢产物,在440nm下测定吸光度,以WST‑1还原量表示脱氢酶活性,根据标准曲线计算橙黄色甲臢的生成量,进而求出甾体C1,2位脱氢酶活性。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氧化还原酶活力检测方法,特异性强、灵敏度高、操作方便、检测时间短、定量准确,适合高通量的甾体C1,2位脱氢酶活性检测。
(一)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甾体C1,2位脱氢酶酶活检测方法。
(二)背景技术
甾体化合物,是一类特殊的多元环萜类化合物,通常含有一个由A、B、C和D四个环组成的环戊烷多氢菲母核,其中A、B、C环为完整封闭的六元环,D环为五元环;甾体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动物、植物组织和某些微生物中。目前,涉及的反应类型主要有羟基化、氧化、水解、侧链降解、C1,2位脱氢、酯化、还原、异构化以及其他基团的导入等。
甾酮C1,2位脱氢酶,既是诱导酶、胞内酶,也是一种膜蛋白,其酶蛋白活性中心锚定在细胞内膜上。该蛋白中有两个疏水性氨基酸区段共同组成了它的跨膜区。具有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结合位点。甾酮C1,2位脱氢酶能催化甾体微生物转化中A环发生的C1,2位脱氢反应。KsdD催化反应机理应遵从两步的单分子共轭碱消除(E1cb)理论:首先,3-酮基甾体底物C3位上的酮基与酶的亲电残基发生强烈的相互作用,造成了C-2(β)氢键的断裂,这个氢原子以质子的形式通过一个广义碱基脱除,形成一个烯醇化物的中间体或者负碳离子的中间体;之后,C1和C2位之间形成一个双键,同时,氢负离子从C1位转移到黄素辅酶。甾体化合物A环C1,2位引入双键后,其抗炎活性能成倍增加。例如,醋酸可的松经C1,2脱氢反应后生成的醋酸波尼松,其抗炎活性增加了3-4倍;目前临床上许多重要甾体化合物的生产过程中均涉及到微生物的甾体C1,2脱氢反应,包括氢化泼尼松、地塞米松、帕拉米松、倍他米松、曲安西龙、甲基强的松龙等大多数具有抗炎能力的肾上腺皮质激素。
对于氧化还原酶活性的检测活性的检测可通过加入人工受氢体,包括TTC(2,3,5一氯化三苯基四氮哩)、刃天青、亚甲基蓝、INT(碘硝基四哩紫)等,由人工受氢体的还原变色速率来确定脱氢过程的强度,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是TTC。TTC在脱氢酶活性检测方法操作过程需加有机试剂,且溶液显色浅,易退色,反应时间长。WST-1是一种类似于MTT的化合物,是MTT的一种升级替代产品,和MTT或其它MTT类似产品如XTT、MTS等相比有明显的优点。首先,MTT被线粒体内的一些脱氢酶还原生成的formazan(甲臢)不是水溶性的,需要有特定的溶解液来溶解;而WST-1和XTT、MTS产生的formazan(甲臢)都是水溶性的,可以省去后续的溶解步骤。其次,WST-1产生的formazan(甲臢)比XTT和MTS产生的formazan更易溶解。再次,WST-1比XTT和MTS更加稳定,使实验结果更加稳定。另外,WST-1和MTT、XTT等相比,线性范围更宽,灵敏度更高。
目前,甾酮C1,2位脱氢酶活性测试方法中包括主要有PMS-细胞色素C和PMS-NBT两种反应体系。PMS-细胞色素C体系主要为PMS-细胞色素C法和PMS-DCPIP法。PMS-NBT体系主要为PMS-NBT法。随着近些年人工受氢体四唑盐的不断升级,最新已研制到WST系列(如WST-1、WST-8)。并且对于一些常见的脱氢酶(如琥珀酸脱氢酶)已用最新研制的四唑盐建立了相关酶活检测体系,而甾酮C1,2位脱氢酶活性检测方法还停留在初级阶段的四唑盐。所以,有必要针对不同的四唑盐建立最适于甾酮C1,2位脱氢酶活性检测体系。
(三)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甾体C1,2位脱氢酶酶活检测方法。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甾体C1,2位脱氢酶酶活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1)将适量甾体C1,2位脱氢酶底物与吩嗪硫酸甲酯、WST-1检测试剂混于缓冲液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工业大学,未经浙江工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3844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