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以菌渣为基底的有机肥垛式发酵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39393.0 | 申请日: | 2020-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0903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26 |
发明(设计)人: | 靖德喜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达鑫源有机肥有限责任公司 |
主分类号: | C05F17/00 | 分类号: | C05F17/00;C05F17/70;C05F17/80;C05G5/12;C05F17/20 |
代理公司: | 深圳至诚化育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728 | 代理人: | 刘英 |
地址: | 430000 湖北***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底 有机肥 发酵 方法 | ||
一种以菌渣为基底的有机肥垛式发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制备发酵菌剂;S2、发酵基底处理;S3、发酵原料混合;S4、原料发酵:对发酵原料进行发酵操作,具体如下:通过输送设备将发酵原料输送到条垛式发酵槽内以形成堆肥,监测发酵期间的堆肥温度,发酵温度高于65℃时翻堆一次;当发酵温度始终低于65℃时,每5‑6天翻堆一次;当发酵温度降至30℃时,发酵结束并制得有机肥;S5、后续加工;S6、烘干;S7、包装。本发明能够对原料进行破碎和有效混合,以使发酵基底和发酵菌剂分布均匀,显著提高了发酵效果,并且不仅能够避免对菌渣的浪费,还能够对菌渣中的营养物质进行有效利用,显著提高了有机肥的质量,且操作简单,适合大规模加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有机肥加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以菌渣为基底的有机肥垛式发酵方法。
背景技术
菌渣是利用秸秆、木屑等原料进行食用菌代料栽培,收货后的培养基剩余物,俗称食用菌栽培废料、菌渣或余料,是食用菌菌丝残体及经食用菌酶解,结构发生质变的粗纤维等成分的复合物;食用菌栽培料中的农作物秸秆、棉籽壳等富含木质素、纤维素等,一部分被菌丝吸收利用,食用菌栽培结束后,菌渣中还残留大量的菌丝体富含氨基酸和纤维素、碳氢化合物和微量元素;目前对菌渣的处理主要是将其当做废物倒掉,没有对其所含有的营养物质回收利用,造成了浪费,由于菌渣中含有的营养物质可作为蔬菜栽培的有机肥,现在也开始将其直接用作农作物的肥料,即直接将其洒在农田中,但由于未经过发酵等处理也使得对其营养物质的利用较差,难以进行大规模加工利用,也不利于包装出售,有待进行改善。
发明内容
(一)发明目的
为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以菌渣为基底的有机肥垛式发酵方法,能够对原料进行破碎和有效混合,以使发酵基底和发酵菌剂分布均匀,显著提高了发酵效果,并且不仅能够避免对菌渣的浪费,还能够对菌渣中的营养物质进行有效利用,显著提高了有机肥的质量,且操作简单,适合大规模加工。
(二)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以菌渣为基底的有机肥垛式发酵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制备发酵菌剂:选取发酵所需菌种并对其进行混合,混合后再进行扩培,扩培至一定密度后,在温度为38℃的条件下发酵16h,制得发酵菌剂;
S2、发酵基底处理:对发酵基底进行固液分离,并对固态物进行脱水干燥处理,干燥后的发酵基底的含水量为15%-20%,将处理后的发酵基底运送至堆肥车间;
S3、发酵原料混合:称取一定量的发酵基底和发酵菌剂,发酵菌剂的含量为发酵基底含量的1%-1.2%,使用高效混合设备对含有发酵基底和发酵菌剂的发酵原料进行充分混合;
S4、原料发酵:对发酵原料进行发酵操作,具体如下:
通过输送设备将发酵原料输送到条垛式发酵槽内以形成堆肥,监测发酵期间的堆肥温度,发酵温度高于65℃时翻堆一次;当发酵温度始终低于65℃时,每5-6天翻堆一次;当发酵温度降至30℃时,发酵结束并制得有机肥;
S5、后续加工:采用粉碎混合装置对发酵后的有机肥进行进行粉碎混合,并将粉碎后的有机肥加入到造粒设备中,造粒设备对有机肥进行造粒;
S6、烘干:采用烘干装置造粒后的有机肥进行烘干,烘干温度为250-280℃,烘干后的肥料水分含量小于8%;
S7、包装:对制备的有机肥进行检验,检验合格后对产品进行称量并包装入库。
优选的,在S4中,通过引风设备将发酵期间内产生的臭气导出,并通过臭气处理装置对臭气进行除臭处理,经过除臭操作后将气体排向外界。
优选的,臭气处理装置包括酸性水洗池、生物处理池、碱性水洗池和活性碳吸附池,且酸性水洗池、生物处理池、碱性水洗池、活性碳吸附池按照顺序对臭气进行处理,除臭操作具体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达鑫源有机肥有限责任公司,未经武汉达鑫源有机肥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3939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