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加固古建筑木柱的墩接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40183.3 | 申请日: | 2020-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7605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陈雳;李爱群;周坤朋;赵谦祥;张悦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建筑大学 |
主分类号: | E04G23/02 | 分类号: | E04G23/02;E04B1/64 |
代理公司: | 北京路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2 | 代理人: | 沈军 |
地址: | 100044***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加固 古建筑 木柱 结构 | ||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加固古建筑木柱的墩接结构,包括:第一托盘组件,与原有木柱可拆卸连接;第二托盘组件,与原有柱础可拆卸连接;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托盘组件和所述第二托盘组件连接,且所述连接组件的长度可以调节;其中,所述第一托盘组件、所述第二托盘组件和所述连接组件均为钢结构件。本发明提供的用于加固古建筑木柱的墩接结构,利用钢结构件将原有木柱撑起,使原有木柱离开地面,避免直接来自地面潮气及雨水的侵蚀,比传统的木结构墩接结构使用寿命更长。同时,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用于加固古建筑木柱的墩接结构,可逆行好,便于更换检修,比传统的墩接结构更加实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木柱的墩接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加固古建筑木柱的墩接结构。
背景技术
在中国古代传统的木结构建筑中,“当柱根糟朽严重时(糟朽面积占柱截面1/2时,或有柱心糟朽现象,糟朽高度在柱高1/5~1/3时),一般都采用墩接的方法。墩接是将柱子糟朽部分截掉,换上“新料”。千百年来古建筑维修大多沿用这种思路,换上的“新料”也即新的木料。
木柱墩接木料更换之后,由于古建筑木柱与地面接触,在潮气及雨水的侵袭下,木柱底部的新木料发生糟朽的可能性依然存在,当前针对墩接的做法有传统做法及改变榫口形式的各种改良做法,但是无论如何并没有解决柱根底部仍然遭到潮气及雨水侵袭的情况,墩接之后的柱底仍然可能被重新修复甚至更换,不仅造成材料、时间等资源浪费,而且古建筑也有进一步破坏的风险。
基于此,提供一种经久耐用的墩接结构成为业内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加固古建筑木柱的墩接结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古建筑木结构的墩接结构柱底仍然会被糟朽的缺陷,实现墩接结构经久耐用。
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加固古建筑木柱的墩接结构,包括:第一托盘组件,与原有木柱可拆卸连接;第二托盘组件,与原有柱础可拆卸连接;连接组件,所述连接组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托盘组件和所述第二托盘组件连接,且所述连接组件的长度可以调节;其中,所述第一托盘组件、所述第二托盘组件和所述连接组件均为钢结构件。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加固古建筑木柱的墩接结构,所述第一托盘组件包括:木螺丝;第一托盘,所述第一托盘通过所述木螺丝与所述原有木柱连接,所述第一托盘的底面与所述连接组件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加固古建筑木柱的墩接结构,所述第二托盘组件包括:螺杆;第二托盘,所述第二托盘通过所述螺杆与所述原有柱础连接,所述第二托盘的顶面与所述连接组件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加固古建筑木柱的墩接结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杆,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托盘连接;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托盘连接;调节螺母,所述调节螺母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支撑杆的第二端螺纹配合,以调节所述第一支撑杆伸出所述调节螺母的长度,所述调节螺母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支撑杆的第二端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加固古建筑木柱的墩接结构,所述连接组件包括:第三支撑杆,所述第三支撑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托盘连接;第四支撑杆,所述第四支撑杆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托盘连接,且第二端可伸缩地安装在所述第三支撑杆的第二端内。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加固古建筑木柱的墩接结构,所述连接组件还包括多个加强肋,所述加强肋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二托盘中至少一者连接,所述加强肋的第二端与所述连接组件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加固古建筑木柱的墩接结构,所述加强肋包括:第一加强肋,所述第一加强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一支撑杆连接;第二加强肋,所述第二加强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托盘和所述第二支撑杆连接。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用于加固古建筑木柱的墩接结构,所述第一加强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托盘和所述第三支撑杆连接;所述第二加强肋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二托盘和所述第四支撑杆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建筑大学,未经北京建筑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4018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