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吸附VOCs的高硅ZSM-5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40812.2 | 申请日: | 2020-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122994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3-18 |
发明(设计)人: | 汪莹莹;王鹏飞;徐华胜;张伏军;陈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绿强新材料有限公司;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B39/40 | 分类号: | C01B39/40;B01D53/44;B01J20/18;B01D53/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科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5 | 代理人: | 吴文滨 |
地址: | 201806 上海市嘉定区***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吸附 vocs zsm 分子筛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吸附VOCs的高硅ZSM‑5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高硅ZSM‑5分子筛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1)将碱源、模板剂、铝源、pH缓冲剂、硅源及ZSM‑5分子筛晶种加入至水中并混合均匀,得到凝胶;2)将步骤1)中的凝胶置于水热釜中进行高温老化,之后再进行水热晶化,后经过滤、洗涤、干燥,即得到高硅ZSM‑5分子筛。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在合成过程中可使硅更好地进入骨架,提高硅的利用率,并可通过投料配比对产物硅铝比进行可控调节,制备得到的高硅ZSM‑5分子筛中阳离子(钠离子、钾离子或有机胺离子)含量低,硅铝比高于200,疏水性强,对大风量、低浓度、高湿度的VOCs废气的吸附净化表现出优异的性能。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硅ZSM-5分子筛合成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吸附VOCs的高硅ZSM-5分子筛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背景技术
挥发性有机物(VOCs)是指在常温下饱和蒸气压大于70Pa的有机化合物,包括烃、醛、酮、醇、醚、酯等多种有机物,主要来自石油化工、涂料、喷漆、印刷、橡胶、农药等各种化工生产过程。VOCs排入大气中即使在较低的浓度下也会破坏大气中的臭氧层,对人体的呼吸系统等产生刺激作用,严重时会诱发人体病变。目前,吸附法是常用的VOCs净化方法之一,其工艺成熟、操作简单、运行成本低、净化效率高。在VOCs吸附净化工艺中常用的吸附剂为活性炭吸附剂和分子筛吸附剂。其中,活性炭在吸附过程中易燃,且脱附再生困难,难以适应复杂多变的工业废气净化工况;而沸石分子筛具有规整的孔道结构和一定大小的孔道体系,从而具有大的比表面积和吸附容量,作为吸附剂在小分子有效捕获、过渡态分子和产物的有效分离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然而,VOCs废气一般湿度较大,水与VOCs会造成竞争吸附。高硅铝比分子筛亲油疏水,可以在高湿环境中吸附大量有机物。因此,高硅铝比分子筛吸附剂在VOCs废气净化处理领域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ZSM-5型分子筛在1972年由Mobil公司开发,拥有两种交叉十元环孔道,即孔径为0.54nm×0.56nm的十元环直孔道及孔径为0.51nm×0.54nm的十元环正弦孔道,其硅铝比可在较大范围内改变,可自富铝直至全硅。ZSM-5分子筛因其特殊的孔道结构、硅铝比的可调性大、亲油疏水特性、热稳定性和催化活性高的特点,在石油化工行业具有广泛应用。N(SiO2/Al2O3)比高于200的ZSM-5分子筛因具有较高的疏水亲油性质,在环境保护方面具有广泛应用,如污水中有机物提取、挥发性有机物的吸附。
高硅铝比的ZSM-5分子筛在化工生产过程具有更广泛的应用,但其直接合成较困难,一般需要在合成体系中添加有机模板剂。
US3941871A和US4061724A报道了利用有机胺作为模板剂,制备出高硅ZSM-5分子筛,体系中需加入镍、锌等金属元素,由于铝以杂质形式存在于硅源中,分子筛中硅铝比难以实现可控制备,晶化温度较高、晶化时间长、能耗及成本高。
CN108862311A报道了利用烷基铵类为模板剂,将硅源、碱源及ZSM-5晶种混合进行制备,体系中未额外加入铝源,分子筛中的铝以杂质的形式被引入,硅铝比较难控制,且分子筛焙烧后利用盐酸、硝酸等酸浸处理,再经铵交换后,制备得到高硅H-ZSM-5分子筛,用于VOC降解,其晶化时间长,收率低,制备工艺复杂,成本较高。
CN101898767B报道了以水玻璃为硅源,有机胺为模板剂,在体系中加入导向剂制备出硅铝比大于100的高硅ZSM-5分子筛,但体系中需要添加硫酸或盐酸调节体系碱度,且制备的ZSM-5分子筛的硅铝比基本不超过200。
CN1057066C报道了以固体硅胶为硅源,以乙胺或正丁胺等为模板剂,经过一定温度老化后,再高温晶化得到硅铝比为100-600的ZSM-5分子筛,但其结晶度较低,且未晶化的固体硅源与产品较难分离。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绿强新材料有限公司;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未经上海绿强新材料有限公司;上海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40812.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