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微合金化热轧圆钢表面裂纹控制的生产工艺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44548.X | 申请日: | 2020-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931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2 |
发明(设计)人: | 张新文;江宏亮;轩康乐;孙智伟;孟祥岩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联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C38/02 | 分类号: | C22C38/02;C22C38/04;C22C38/12;C22C38/08;C21D8/06;C21D1/28;B21B3/02;B21B37/74 |
代理公司: | 南京智造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2382 | 代理人: | 石晓花 |
地址: | 2156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合金 热轧 圆钢 表面 裂纹 控制 生产工艺 | ||
本发明属于钢铁冶金和轧钢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微合金化热轧圆钢表面裂纹控制的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将钢水连铸得到钢坯,对所述钢坯依次进行再加热、粗轧、精轧、正火处理、冷却。主要的工艺参数为:所述精轧的开轧温度为800‑850℃,终轧温度为750‑770℃;正火热处理:由于采用微合金化,为保证合金元素充分固溶,还采用了温度为620~650℃进行正火热处理。本发明通过控制轧制过程的工艺参数使晶界析出起到析出强化的作用,提高强度,确保力学性能合格;并通过正火处理,降低构件的开裂倾向,有效地降低了铸坯表面裂纹,提高了铸坯产品质量。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钢铁冶金和轧钢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微合金化热轧圆钢表面裂纹控制的生产工艺。
背景技术
钢筋目前是我国产销量最大的钢材品种,钢筋的质量水平已经接近了国际先进水平,但使用强度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差距。我国热轧带肋钢筋按强度等级分为400、500和600三种强度级别。经过多年的推广应用,在核电、地标建筑等重点工程项目中已普遍应用HRB500(E)。随着GB 1499.2-2018的下发实施,新标准内对国标钢筋内部组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杜绝穿水等工艺生产国标钢筋产品。
随着建筑工业的迅速发展,城市市政工程和高层建筑等工程结构对钢筋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建筑结构的安全性、抗震性问题引起了普遍关注,而提高建筑安全性和抗震性的关键是提高钢筋的强度和综合性能。但是在提高强度和综合性能的同时,裂纹问题还是不可避免的出现。传统配方中,Nb含量过高时不仅使合金成本增加,同时因铌的提高将造成铸坯质量下降,在连铸生产中的应力作用易造成铸坯表面横裂纹等缺陷,造成钢筋表面翘皮、折叠等缺陷。
发明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微合金化热轧圆钢表面裂纹控制的生产工艺,所得钢筋内部组织为贝氏体,力学性能稳定,满足工业批量稳定生产需求。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手段实现上述技术目的的。
一种微合金化热轧圆钢表面裂纹控制的生产工艺,包括如下步骤:将钢水连铸得到钢坯,对所述钢坯依次进行再加热、粗轧、精轧、正火处理、冷却;具体为:
所述钢坯中,以所述钢坯的总重量为基准,各成分含量为:C 0.11-0.13wt%、Si0.10-0.20wt%、Mn 1.75-1.85wt%、V 0.03-0.06wt%、Mo 0.01-0.02wt%、N 0.01-0.013wt%,Ni 0.03~0.06wt%,其余为Fe和不可避免的杂质。
对所述钢坯再加热时,将所述钢坯加热至950-1100℃。
所述粗轧的开轧温度为900-950℃,粗轧的终轧温度为870-890℃。
所述精轧的开轧温度为800-850℃,所述精轧的终轧温度为750-770℃。
正火热处理:由于采用微合金化,为保证合金元素充分固溶,采用温度为620~650℃进行正火热处理。
所述冷却的速度为20-30℃/s。
进一步地,
所述精轧的开轧温度为820-830℃;所述精轧的终轧温度为760-770℃。
正火处理的温度为620℃。
所述冷却的速度为30℃/s。
C起到固溶强化作用,除能够提高钢材强度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强屈比,但是含量过高影响焊接性能,降低塑性,因此本发明中,C元素的含量为0.22~0.25%,优选为0.23~0.25%。
Si起固溶强化作用,能够提高钢材强度,但是含量过高会降低钢材韧性和塑性,因此本发明中,Si元素含量为0.40~0.60%,优选为0.46~0.4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联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未经江苏联峰能源装备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4454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