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变光前挡风玻璃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45495.3 | 申请日: | 2020-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19186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2-05 |
发明(设计)人: | 董明钦;邓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驰汽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J1/02 | 分类号: | B60J1/02;B60J3/04;G02F1/153;B60J1/00;H05B3/84;B60R1/04 |
代理公司: | 淮安睿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372 | 代理人: | 汤小东 |
地址: | 215621 江苏省苏州市张家***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可变 挡风玻璃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可变光前挡风玻璃,针对现有的电致变传导方式是单向的,致变速度较慢,在汽车出入隧道等场景切换较快的环境时,很难快速满足使用者迅速遮光的要求的问题,现提出以下方案,包括安装车架,所述安装车架的内壁固定卡接有玻璃主体,所述玻璃主体一侧外壁的两边均开有等距离分布的固定槽,固定槽的内壁设有导电线,所述玻璃主体的两侧外壁上分别设有外侧基片和内侧基片,所述内侧基片和外侧基片之间设有等距离分布的玻璃片。本发明导电线的正负极分别以并联电路的连接方式接入内外侧的透明导电层上,在进入隧道等骤变光线环境下还能利用电致变多线路导电方式,迅速使得挡风玻璃的颜色全方位且同时改变,反应更加灵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挡风玻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可变光前挡风玻璃。
背景技术
目前,现代轿车外型的发展与玻璃工艺的发展息息相关。早在40多年前,轿车前挡风玻璃已经采用单件式弯曲挡风玻璃,并逐渐抛弃了平面型的挡风玻璃。今天的轿车挡风玻璃一般都做成整体一幅式的大曲面型,上下左右都有一定的弧度。这种曲面玻璃不论从加工过程还是从装嵌的配合来看,都是一种技术要求十分高的产品,因为它涉及到车型、强度、隔热、装配等诸多问题。汽车业与玻璃业是属于两个不同领域的行业,前者属于机械制造业,后者属于轻工业,但从汽车的发展历程来看,两者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玻璃技术已经完全渗入了汽车行业之中,成为汽车技术领域中不可缺少的一员。现在,人们总是从汽车安全和外观的角度去研究和开发汽车玻璃,不断推出新的品种。早在80多年前,玻璃已广泛安装在美国福特厂出产的T型车上,当时是用平板玻璃装在车厢的前端,使驾车者免除风吹雨打之苦。从这以后的几十年间,玻璃业逐步涉足汽车工业,创造了多种安全玻璃-夹层玻璃、钢化玻璃和区域钢化玻璃等品种,极大地改善了汽车玻璃的性能。
现有的可变光前挡风玻璃存在以下问题:在夏日炎炎的强光下或夜里迎面开来的LED强光照射下,引起司机眼睛的强烈不适应,极易造成事故,大多致变玻璃是在夹层内涂有一种特殊的变色物质,通过电致变的方式,改变物质的形态从而形成区别色差,现有的电致变传导方式是单向的,致变速度较慢,在汽车出入隧道等场景切换较快的环境时,很难快速满足使用者迅速遮光的要求,而现有专利不易解决此类问题,因此,亟需一种可变光前挡风玻璃来解决上述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现有的电致变传导方式是单向的,致变速度较慢,在汽车出入隧道等场景切换较快的环境时,很难快速满足使用者迅速遮光的要求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可变光前挡风玻璃。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可变光前挡风玻璃,包括安装车架,所述安装车架的内壁固定卡接有玻璃主体,所述玻璃主体一侧外壁的两边均开有等距离分布的固定槽,固定槽的内壁设有导电线,所述玻璃主体的两侧外壁上分别设有外侧基片和内侧基片,所述内侧基片和外侧基片之间设有等距离分布的玻璃片,所述内侧基片的一侧设有第二透明导电层,第二透明导电层的一侧设有离子存储层,所述外侧基片的一侧设有第一透明导电层,第一透明导电层的一侧设有电致变色层,所述玻璃主体的两侧外壁上均开有等距离分布的安装孔,两个所述安装车架的两侧外壁上螺纹连接有两个紧固螺丝,四个紧固螺丝的一端均通过轴承连接有支撑垫,四个支撑垫的一端均与玻璃主体的两侧外壁相接触,导电线的一端穿过安装孔安装在固定槽的内壁。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电致变色层的一侧设有电解质层,电解质层位于电致变色层和离子存储层之间。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玻璃主体靠近顶部的一侧外壁上固定连接有安装板,安装板的一侧外壁上固定连接有连接杆。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后视镜。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安装板的一侧外壁上固定连接有右太阳能板,安装板的另一侧外壁上固定连接有左太阳能板。
作为本发明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左太阳能板的底部外壁上固定连接有左电热丝,左电热丝位于玻璃主体的左侧可视区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驰汽车有限公司,未经上驰汽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4549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