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黏胶织物活性染料印花的聚丙烯酸合成增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49403.9 | 申请日: | 2020-11-26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11208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01 |
发明(设计)人: | 彭雄义;周凡雨;刘仰硕;董雄伟;李强;蔡亚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纺织大学 |
主分类号: | D06P1/38 | 分类号: | D06P1/38;D06P1/52;D06P1/649;D06P3/66;C08F251/00;C08F285/00;C08F220/06;C08F230/08 |
代理公司: | 重庆纵义天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50272 | 代理人: | 舒梦来 |
地址: | 430074 ***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黏胶 织物 活性染料 印花 聚丙烯 合成 增稠剂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黏胶织物活性染料印花的聚丙烯酸合成增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本发明中的该增稠剂由甲基丙烯酸与淀粉接枝反应制得甲基丙烯酸接枝淀粉改性液,将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接枝淀粉改性液和3‑甲基丙烯酸丙基三(三甲氧基硅)通过聚合反应制得聚丙烯酸水溶液,最后减压条件下蒸馏制得。本发明制备的聚丙烯酸合成增稠剂用于黏胶织物活性染料印花,制得的印花面料表现为脱糊率高于90%;柔软度好;轮廓清晰度高;渗透率高于91%;耐干摩擦色牢度和皂洗变色牢度等级高等特点,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乳化糊的制备与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黏胶织物活性染料印花的聚丙烯酸合成增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印花糊料是指在色浆中起增稠作用的高分子化合物,能分散在水中,制成具有一定浓度的、稠厚的胶体溶液。在纺织品实际印花加工工序中,糊料是把印花色浆中的染料和化学品传递到织物上去的载体,是印花色浆的主要成分。尽管影响印花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印花糊料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织物的最终印花效果,是影响印制效果的关键因素。
目前,国内广泛使用阴离子型聚丙烯酸酯类增稠剂,其印花织物的得色和手感均存在不足。中国专利CN100418990C将丙烯酸类增稠剂和改性有机硅线性体混合得到;中国专利申请CN108677566A,采用改性有机硅乳液共混;中国专利申请CN105735007A,采用共混亲水性硅油;以上改进方案由于是物理混合,有机硅的改性作用并不充分,有待进一步改进。
聚丙烯酸系合成增稠剂是一种应用日益广泛的糊料,但是,其用于黏胶织物活性染料印花糊料还存在一些不足。聚丙烯酸高分子的分子量与其本身的聚合度对聚丙烯酸系合成增稠剂糊料的印花性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一般来说,分子量增加则粘度也会增加,加入双官能团的单体作交联剂,如:亚甲基双丙烯胺,所制得的聚合物只呈现膨胀性,而非溶解性,同时随着交联度增加其粘度也增加,如果交联度降低则造成渗化作用与渗透性下降;反之,则造成得色率下降,所以在合成时必须选择适当的聚合度与交联度。因此,选择一种合适的聚丙烯酸系合成增稠剂用于黏胶织物活性染料印花糊料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发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弊端,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黏胶织物活性染料印花的聚丙烯酸合成增稠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用于黏胶织物活性染料印花的聚丙烯酸合成增稠剂,该增稠剂由如下制备方法制得:甲基丙烯酸与淀粉接枝反应制得甲基丙烯酸接枝淀粉改性液,将甲基丙烯酸、甲基丙烯酸接枝淀粉改性液和3-甲基丙烯酸丙基三(三甲氧基硅)通过聚合反应制得聚丙烯酸水溶液,最后减压条件下蒸馏制得。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黏胶织物活性染料印花的聚丙烯酸合成增稠剂的制备方法,具体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将甲基丙烯酸和淀粉溶于去离子水,用碱液调控反应液的pH值为10~11,搅拌反应,反应温度为79~81℃,反应时间为2~4h,制得甲基丙烯酸接枝淀粉改性液。
优选地,所述甲基丙烯酸(mL)、淀粉(g)和去离子水(mL)的用量比为:1∶10~20∶200~400。
(2)将甲基丙烯酸、步骤(1)制得的甲基丙烯酸接枝淀粉改性液和3-甲基丙烯酸丙基三(三甲氧基硅)同时溶解于适量的去离子水中配置为单体溶液,过硫酸铵溶于去离子水中配置为引发剂溶液,备用;然后在搅拌条件下,控制温度为79~81℃,将配置好的单体溶液与过硫酸铵引发剂溶液分别滴加到装有适量去离子水的四口烧瓶中,滴加时间控制在2~3h,滴加完毕后,保温3~4h;最后冷却,即制得聚丙烯酸水溶液。
优选地,所述甲基丙烯酸(mL)、步骤(1)制得的甲基丙烯酸接枝淀粉改性液(mL)和3-甲基丙烯酸丙基三(三甲氧基硅)(mL)的用量比为1∶100~200∶1~3。
优选地,所述过硫酸铵引发剂溶液与单体溶液的体积比为:1∶3~5;过硫酸铵引发剂溶液为质量浓度为1~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纺织大学,未经武汉纺织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4940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