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专用于基态钠铯分子制备的原子束预减速装置及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52698.5 | 申请日: | 2020-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69190B | 公开(公告)日: | 2021-08-13 |
发明(设计)人: | 刘文良;马杰;武寄洲;李玉清;肖连团;贾锁堂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大学 |
主分类号: | H05H3/00 | 分类号: | H05H3/00;H05H3/02 |
代理公司: | 太原新航路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14112 | 代理人: | 王勇 |
地址: | 030006***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专用 基态 分子 制备 原子 减速 装置 方法 | ||
1.一种专用于基态钠铯分子制备的原子束预减速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真空管(1)、波纹管(2)、第二真空管(3);
其中,第一真空管(1)采用无磁不锈钢制成,其外径为2.5cm、长度为70cm;波纹管(2)的内径为2cm、长度为7.5cm;第二真空管(3)采用无磁不锈钢制成,其外径为2.5cm、长度为25cm;
第一真空管(1)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一法兰接口(4);第一真空管(1)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法兰接口(5);波纹管(2)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三法兰接口(6),且第三法兰接口(6)与第二法兰接口(5)同轴对接;波纹管(2)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四法兰接口(7);第二真空管(3)的左端固定连接有第五法兰接口(8),且第五法兰接口(8)与第四法兰接口(7)同轴对接;第二真空管(3)的右端固定连接有第六法兰接口(9);
第一真空管(1)的外侧面套设有第一螺线管组;
所述第一螺线管组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层叠的十二层螺线管A(10);十二层螺线管A(10)的左端面均齐平;第一层螺线管A(10)的匝数为188匝;第二层螺线管A(10)的匝数为178匝;第三层螺线管A(10)的匝数为168匝;第四层螺线管A(10)的匝数为156匝;第五层螺线管A(10)的匝数为139匝;第六层螺线管A(10)的匝数为126匝;第七层螺线管A(10)的匝数为110匝;第八层螺线管A(10)的匝数为90匝;第九层螺线管A(10)的匝数为70匝;第十层螺线管A(10)的匝数为50匝;第十一层螺线管A(10)的匝数为32匝;第十二层螺线管A(10)的匝数为17匝;
第二真空管(3)的外侧面分别套设有第二螺线管组和第三螺线管组,且第三螺线管组位于第二螺线管组的右方;
所述第二螺线管组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层叠的五层螺线管B(11);五层螺线管B(11)的右端面均齐平;第一层螺线管B(11)的匝数为33匝;第二层螺线管B(11)的匝数为24匝;第三层螺线管B(11)的匝数为15匝;第四层螺线管B(11)的匝数为10匝;第五层螺线管B(11)的匝数为7匝;
所述第三螺线管组包括由内向外依次层叠的五层螺线管C(12);五层螺线管C(12)的左端面均齐平;第一层螺线管C(12)的匝数、第二层螺线管C(12)的匝数、第三层螺线管C(12)的匝数、第四层螺线管C(12)的匝数均为6匝;第五层螺线管C(12)的匝数为4匝;
十二层螺线管A(10)的绕制方向、五层螺线管B(11)的绕制方向、五层螺线管C(12)的绕制方向均一致;
十二层螺线管A(10)的导线、五层螺线管B(11)的导线、五层螺线管C(12)的导线均采用宽度为0.3175cm、内径为0.155cm的正方形空心铜导线;
还包括第一控制电路、第二控制电路、第三控制电路;
所述第一控制电路包括第一直流电源(13)、第一场效应管(14)、第一霍尔电流传感器(15)、第一PID控制器(16)、第一PC机(17);
由十二层螺线管A(10)首尾串接而成的串联支路一端与第一直流电源(13)的正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一场效应管(14)的漏极连接;第一场效应管(14)的源极与第一直流电源(13)的负输出端连接;第一霍尔电流传感器(15)安装于第一场效应管(14)的源极和第一直流电源(13)的负输出端之间;第一PID控制器(16)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一PC机(17)的输出端连接;第一PID控制器(16)的第二输入端与第一霍尔电流传感器(15)的输出端连接;第一PID控制器(16)的输出端与第一场效应管(14)的栅极连接;
所述第二控制电路包括第二直流电源(18)、第二场效应管(19)、第二霍尔电流传感器(20)、第二PID控制器(21)、第二PC机(22);
由五层螺线管B(11)、第一层螺线管C(12)、第二层螺线管C(12)、第三层螺线管C(12)首尾串接而成的串联支路一端与第二直流电源(18)的正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二场效应管(19)的漏极连接;第二场效应管(19)的源极与第二直流电源(18)的负输出端连接;第二霍尔电流传感器(20)安装于第二场效应管(19)的源极和第二直流电源(18)的负输出端之间;第二PID控制器(21)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二PC机(22)的输出端连接;第二PID控制器(21)的第二输入端与第二霍尔电流传感器(20)的输出端连接;第二PID控制器(21)的输出端与第二场效应管(19)的栅极连接;
所述第三控制电路包括第三直流电源(23)、第三场效应管(24)、第三霍尔电流传感器(25)、第三PID控制器(26)、第三PC机(27);
由第四层螺线管C(12)、第五层螺线管C(12)首尾串接而成的串联支路一端与第三直流电源(23)的正输出端连接,另一端与第三场效应管(24)的漏极连接;第三场效应管(24)的源极与第三直流电源(23)的负输出端连接;第三霍尔电流传感器(25)安装于第三场效应管(24)的源极和第三直流电源(23)的负输出端之间;第三PID控制器(26)的第一输入端与第三PC机(27)的输出端连接;第三PID控制器(26)的第二输入端与第三霍尔电流传感器(25)的输出端连接;第三PID控制器(26)的输出端与第三场效应管(24)的栅极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大学,未经山西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5269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