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隧道仰拱结构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54349.7 | 申请日: | 2020-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785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张鹏;李国良;黄银钉;刘国庆;陈绍华;朵生君;靳宝成;王飞;李辉;陈花顺;刘陆拓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E21D11/10 | 分类号: | E21D11/10;E21D11/15 |
代理公司: | 北京开阳星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710 | 代理人: | 杨中鹤;麻雪梅 |
地址: | 710043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隧道 结构 | ||
本发明涉及隧道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隧道仰拱结构。其中,第二仰拱预制件与两个第一仰拱预制件可拆卸连接;第一仰拱预制件顶部设有第一安装槽,第二仰拱预制件顶部设有两个第二安装槽;第一预制填充构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支撑板、第一和第二承重板;第一和第二承重板垂直于第一支撑板底面;两个第二承重板与第一安装槽对应的可拆卸插接,两个第一承重板与第二安装槽对应的可拆卸插接;第二预制填充构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支撑板和两个第三承重板,第三承重板垂直于第二支撑板底面;两个第三承重板与第二安装槽对应的可拆卸插接。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快速拼装的隧道仰拱结构,以对已开挖路段的变形沉降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隧道结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隧道仰拱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隧道仰拱结构施工是采用现场作业,即在施工现场人工绑扎钢筋和模板现浇混凝土。但是现场浇筑隧道仰拱结构的施工方式,不仅需要多个施工步骤,而且机械化程度低,使得隧道仰拱结构实现硬化成型并可以受力时所需要的时间较长,所以对已开挖路段的变形沉降经常无法实现及时有效的控制。因此快速施做隧道仰拱结构,使隧道结构尽早封闭成环,形成受力整体,对于隧道施工来说是必要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快速拼装的隧道仰拱结构,以对已开挖路段的变形沉降进行及时有效的控制。
上述隧道仰拱结构,其包括:预制仰拱层,预制仰拱层包括两个第一仰拱预制件和一个第二仰拱预制件,两个第一仰拱预制件横向间隔分布,第二仰拱预制件位于两个第一仰拱预制件之间,且第二仰拱预制件的横向两端分别与两个第一仰拱预制件的一端对应的可拆卸连接;第一仰拱预制件的顶部设有纵向延伸的第一安装槽,第二仰拱预制件的顶部设有纵向延伸的两个第二安装槽,两个第二安装槽横向间隔开;预制仰拱填充层,预制仰拱填充层位于预制仰拱层的上方;预制仰拱填充层包括两个第一预制填充构件和一个第二预制填充构件,第二预制填充构件位于两个第一预制填充构件之间;第一预制填充构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支撑板、第一承重板和第二承重板;第一承重板和第二承重板垂直于第一支撑板的底面设置,第一承重板和第二承重板沿纵向延伸,且第一承重板和第二承重板横向间隔分布;两个第一预制构件的第二承重板与两个第一仰拱预制件的第一安装槽对应的可拆卸插接,两个第一预制构件的第一承重板与第二仰拱预制件的两个第二安装槽对应的可拆卸插接;第二预制填充构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支撑板和两个第三承重板,第三承重板垂直于第二支撑板的底面设置,第三承重板沿纵向延伸,且两个第三承重板横向间隔分布;两个第三承重板与第二仰拱预制件的两个第二安装槽对应的可拆卸插接。
可选的,两个第一支撑板的指向第二支撑板的一端与第二支撑板的横向两端对应接触。
可选的,两个第一预制填充构件的第一承重板与第二预制填充构件的两个第三承重板对应接触。
可选的,两个第一支撑板的背向第二支撑板的一端与两个第一仰拱预制件对应接触。
可选的,第一支撑板的背向第二支撑板的一端设有第一凸块,第一仰拱预制件的顶部设有第三安装槽,两个第一支撑板的第一凸块与两个第一仰拱预制件的第三安装槽对应的可拆卸插接。
可选的,第二仰拱预制件的横向两端均设有第四安装槽,第四安装槽沿纵向延伸;第一仰拱预制件的指向第二仰拱预制件的一端设有第二凸块,两个第二凸块与两个第四安装槽对应的可拆卸插接。
可选的,预制仰拱填充层的顶部设有轨道基础层。
可选的,预制仰拱层的底部设有混凝土垫层。
可选的,第一仰拱预制件的背向第二仰拱预制件的一端设有多个竖向延伸的钢筋接头。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未经中铁第一勘察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5434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