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船用海水冷却泵变频节能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57501.7 | 申请日: | 2020-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7275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30 |
发明(设计)人: | 薛昌奇;窦旭;山巍;苏义聪;谢春霞;韩端阳 | 申请(专利权)人: | 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3J2/12 | 分类号: | B63J2/12;F04B49/06;F04B49/20;F17D1/14;F17D3/01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1105 | 代理人: | 孙金金;周涛 |
地址: | 200129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海水 冷却 变频 节能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船用海水冷却泵变频节能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淡水从淡水用户通过淡水泵流经冷却器,海水箱内的海水经变频海水冷却泵流经冷却器,淡水与海水在冷却器中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淡水经过温控三通阀回到淡水用户,热交换后的海水排到舷外;温控三通阀实时监控淡水进口端的温度,若淡水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温控三通阀打开旁通管,部分淡水通过旁通管循环,调节淡水流经旁通管与流经冷却器的流量比,直至温控三通阀检测到淡水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相同。本发明根据变频器单元设定的逻辑,通过调节变频海水冷却泵的频率及控制其排量,以满足淡水进口端的设定温度要求,使得变频海水冷却泵在低功率下运行,达到节能的目的。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船舶海水冷却系统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船用海水冷却泵变频节能方法。
背景技术
通常冷却海水泵的设计排量是按照淡水用户全部运行且海水温度最大的情况进行设计的,而船舶实际运行时,淡水用户没有全部运行且海水温度低于设计温度,此时,实际需要的海水排量远低于海水泵设计排量,但是海水冷却泵依旧在大排量、高功率下运行,这样状态就过多消耗了船舶电能。采用海水冷却泵变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节能方法,而冷却海水泵变频的控制逻辑很复杂,因此怎样合理设计冷却海水泵变频控制逻辑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船用海水冷却泵变频节能方法,本发明能够根据水温变化调整海水泵的流量,达到节能环保的目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船用海水冷却泵变频节能方法,采用特制的船用海水冷却泵变频节能装置,所述变频节能装置包括淡水用户、海水箱、冷却器、淡水泵、第一变频海水冷却泵、第二变频海水冷却泵、第三变频海水冷却泵、淡水进口传感器、海水进口传感器、海水出口传感器、变频器单元,所述淡水用户的出口端与淡水用户的入口端通过淡水循环管道连通,所述淡水循环管道部分设置于所述冷却器内,所述淡水循环管道靠近入口端的一侧设置温控三通阀与淡水进口传感器,所述淡水循环管道靠近出口端的一侧通过旁通管连接所述温控三通阀,所述海水箱的出口端与海水箱的入口端通过海水循环管道连通,所述海水循环管道部分设置于所述冷却器内,所述第一变频海水冷却泵、所述第二变频海水冷却泵、所述第三变频海水冷却泵并联设置于海水循环管道靠近出口端的一侧,所述海水出口传感器设置于靠近出口端的一侧,所述海水进口传感器设置于靠近入口端的一侧,第一变频海水冷却泵、第二变频海水冷却泵、第三变频海水冷却泵、淡水进口传感器、海水进口传感器、海水出口传感器、变频器单元、温控三通阀连接变频器单元;
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淡水从淡水用户通过淡水泵流经冷却器,海水箱内的海水经第一变频海水冷却泵流经冷却器,第一变频海水冷却泵的频率设置为a,淡水与海水在冷却器中进行热交换,热交换后的淡水经过温控三通阀回到淡水用户,热交换后的海水排到舷外;
步骤二、温控三通阀实时监控淡水进口端的温度,若淡水的温度低于设定温度,温控三通阀打开旁通管,部分淡水通过旁通管循环,调节淡水流经旁通管与流经冷却器的流量比,直至温控三通阀检测到淡水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相同;
步骤三、淡水进口传感器实时检测进口端淡水的温度,若淡水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温度控制阀调节淡水流经旁通管与流经冷却器的流量比,当旁通管处于关闭状态时,调节第一变频海水冷却泵的频率至进口端淡水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相同;
步骤四、当第一变频海水冷却泵的频率达最大值,若淡水进口端的淡水温度高于设定的温度,第二变频海水冷却泵的打开,第一变频海水冷却泵、第二变频海水冷却泵的频率均设置为a;
步骤五、当第一变频海水冷却泵、第二变频海水冷却泵的频率均设置为a,若淡水进口端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调节第一变频海水冷却泵、第二变频海水冷却泵的频率至进口端淡水的温度与设定温度相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5750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