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民用燃煤炉污染物排放测试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58128.7 | 申请日: | 2020-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26071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9 |
发明(设计)人: | 杨建国;赵虹;郑阔涛;赵敏;吴哲鹏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3/00 | 分类号: | G01N33/00;G01N15/06;G01N1/22;F23J15/02;F23J11/00;B01D53/28 |
代理公司: | 杭州君度专利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33240 | 代理人: | 朱月芬 |
地址: | 310058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民用 燃煤 污染物 排放 测试 系统 | ||
1.一种民用燃煤炉污染物排放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民用燃煤炉(1)、柔性烟道(2)、水平烟道(3)、水平三通(4)、阀门(5)、垂直三通(6)、烟囱(7)、颗粒物采样系统(8)、进口水及其温度流量测点(9)、出口水及其温度测点(10)、炉温测点(11)、炉膛出口烟温测点(12)、烟道烟温测点(13)、烟气流量测点(14)、微细颗粒物稀释测量系统(15)、烟气成分测量系统(16)和自动测控系统(17);所述的民用燃煤炉(1)稳定放置于地面;民用燃煤炉(1)烟气出口依次连接柔性烟道(2)、水平烟道(3)、水平三通(4)、阀门(5)、垂直三通(6)、烟囱(7)、颗粒物采样系统(8),且每个连接点均保证密封性能;烟道烟温测点(13)、烟气流量测点(14)、微细颗粒物稀释测量系统(15)、烟气成分测量系统(16)布置安装在水平烟道(3)中;
所述的进口水及其温度流量测点(9)采用三通与供水系统连接,三通的另一通道安装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感应点需深入到流动的水中,在水管路上安装水流量测量装置;所述的出口水及其温度测点(10)采用三通与实验室排水系统连接,三通的另一通道安装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的感应点需深入到流动的水中;所述的炉温测点(11)采用耐高温1000℃以上的铠装热电偶,铠装热电偶从民用燃煤炉(1)的顶部垂直插入炉膛内部的煤层中;所述的炉膛出口烟温测点(12)、烟道烟温测点(13)均采用热电偶,热电偶感应点定位在烟道中心;所述的烟气流量测点(14)采用插入式安装的热式气体质量流量计;所述的微细颗粒物稀释测量系统(15)和烟气成分测量系统(16)的烟气取样入口需定位于水平烟道(3)的中心。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民用燃煤炉污染物排放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炉膛出口烟温测点(12)采用热电偶布置于民用燃煤炉烟气出口的烟道中,用于测量民用燃煤炉出口烟气温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民用燃煤炉污染物排放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烟道烟温测点(13)布置于水平烟道中的流场稳定区域,用于测量烟气成分、粉尘浓度、烟气流量检测区间的烟气温度,进而进行烟气流量修正。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民用燃煤炉污染物排放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柔性烟道(2)的一端与民用燃煤炉(1)烟气出口密封连接,另一端与水平烟道(3)的一端相连接;所述的水平烟道(3)的另一端与水平三通(4)的一个端口密封连接;所述的水平三通(4)的斜向上分叉段的端口与阀门(5)的一个端口相连接,水平三通(4)的直通段水平布置,分叉段斜向上,便于烟气中颗粒物顺利进入颗粒物采样系统(8);所述的阀门(5)的另一端与垂直三通(6)的一个端口相连接;所述的垂直三通(6)的另一个分叉段垂直向下的端口与便于颗粒物采样系统(8)相连接,垂直三通(6)的再一个直通段斜向上的端口与烟囱(7)相连接,便于颗粒物采样系统(8)的出口烟气连接;所述的烟囱(7)采用民用燃煤炉的铁皮烟囱即可,且烟囱为垂直布置金属管道,用于烟气排放。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民用燃煤炉污染物排放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颗粒物采样系统(8)包括弯头(8-1)、垂直连接管(8-2)、可过滤颗粒物采集器(8-3)、管径转换接头(8-4)、金属软管连接头(8-5)、金属软管(8-6)、变频风机(8-7)和变频控制器(8-8);颗粒物采样系统(8)的弯头(8-1)的一端与水平三通(4)的水平出口端连,管径转换接头(8-4)的一端与垂直三通(6)的分叉段垂直向下的端口连接;颗粒物采样系统(8)的弯头(8-1)的另一端依次与垂直连接管(8-2)、可过滤颗粒物采集器(8-3)、管径转换接头(8-4)、金属软管连接头(8-5)、金属软管(8-6)相连接,金属软管(8-6)与变频风机(8-7)相连接;颗粒物采样系统(8)的管径转换接头(8-4)另一端依次与金属软管连接头(8-5)、另一根金属软管(8-6)相连接,另一根金属软管(8-6)也与变频风机(8-7)相连接;变频风机(8-7)与变频控制器(8-8)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5812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