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提高异育银鲫在高温高密度环境下的应激能力的饲料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58509.5 | 申请日: | 2020-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933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6 |
发明(设计)人: | 金俊琰;巫丽云;解绶启;韩冬;杨云霞;朱晓鸣;刘昊昆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23K50/80 | 分类号: | A23K50/80;A23K10/30;A23K10/37;A23K10/22;A23K10/38;A23K20/10;A23K20/158;A23K20/26;A23K20/174;A23K20/28;A01K61/10 |
代理公司: | 武汉卓越志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42266 | 代理人: | 董梦娟 |
地址: | 430072 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高 异育银鲫 高温 高密度 环境 应激 能力 饲料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异育银鲫在高温高密度环境下的应激能力的饲料及其应用。按质量份数计,所述饲料由以下成分组成:鱼粉10份、干玉米酒糟7份、豆粕30份、菜粕20份、面粉20份、鱼油:豆油(1:1)4.8份、氯化胆碱0.2份、磷酸二氢钙2份、鲫鱼预混料1份、膨润土4.3‑4.94份以及0.06‑0.7份饲料添加剂;所述饲料添加剂为维生素C、大黄素、富硒螺旋藻中的一种。本发明提供的饲料在不需要改变原有基础饲料组分的基础上,通过添加预定量的维生素C、大黄素或富硒螺旋藻饲料添加剂,能够对缓解异育银鲫应答高密度胁迫进行调节,显著提高异育银鲫在高温高密度环境下的应激能力,用以增强高温高密度养殖环境下异育银鲫的存活率和生长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鱼类饲料制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提高异育银鲫在高温高密度环境下的应激能力的饲料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集约化水产养殖中,鱼类通常会面临重金属、捕捞、长途运输、拥挤、氧气不足等等应激源。当机体遭受应激刺激时,其内分泌、生理、免疫系统和代谢机能等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导致鱼类存活、生长、繁殖力改变。养殖密度被认为是集约化养殖中最重要的变量之一,为了增加养殖效益,养殖户会提高放养密度,但是这种拥挤胁迫往往激活了机体的应激反应,诱导了行为、摄食、免疫及生理功能等发生改变,进而造成鱼类死亡,极大降低了养殖效益。高密度养殖对鱼类来说是一种慢性应激,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生理生化反应来应对应激胁迫,即初级应激反应(血浆儿茶酚胺和皮质醇含量升高)、次级应激反应(组织器官结构功能的变化)和三级应激反应(生长性能、行为和抗病力的改变)。
鱼类的生长速率与放养密度呈负相关,高放养密度胁迫导致摄食量减少,进而引起生长受阻。研究发现,高放养密度能够改变鱼类血液的浓稠性,表现为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数量和红细胞压积显著升高,这可能是因为鱼类在遭受拥挤胁迫时,通过增加血红蛋白含量来提升红细胞的氧气携带能力,以满足机体对氧气的需求。持续的拥挤胁迫可引起鱼类补体活性降低,或补体中部分蛋白质组分失去活性,抑制了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导致鱼类抵御病原体入侵的能力降低,诱发疾病,甚至会引起死亡。在拥挤条件下,下丘脑-垂体-肾间组织轴引起血液中儿茶酚胺和皮质醇的分泌,通过改变糖酵素和糖异生酶的活性来提高血糖水平,引发血液学、代谢和免疫的变化,最终导致生长迟缓和死亡。
为了寻找缓解养殖密度对鱼类造成的不利影响,通常采用的措施有调控水质条件、合理的投喂策略、营养学调控手段以及选育抗逆性强的品系等。从目前来看,营养学调控手段被证明是缓解胁迫、促进生长和提高健康状况的最常用和最有效的措施之一,采用营养素干预的方法,可以缓解应激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最终的缓解效果受多方面因素影响,例如:养殖对象的种类、大小、营养素种类、添加量以及养殖环境等。因此,需要寻找更加合适的缓解策略,合理搭配不同的胁迫缓解添加剂,使动物更好地应对各式各样的胁迫危害。
申请号为CN201510063645.4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提高大黄鱼抗应激能力的饲料。该饲料中包含有维生素C类添加剂,其在大黄鱼体内代谢后提供的维生素C的量超过大黄鱼对维生素C的生长需求量。发明的大黄鱼饲料中维生素C的添加量超过大黄鱼对维生素C生长需求量的3.5~5.0倍,过量的添加维生素C可以提高大黄鱼的抗热应激能力和抗拖网应激能力。
申请号为CN201610490149.1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促生长抗应激养殖后期鮰鱼饲料。该饲料原料按重量份包括:蝉蛹粉12~20,豆粕5~16,荞麦粉10~20,核桃粉8~16,螺旋藻粉6~12,青菜叶8~16,面粉4~8,改性酪蛋白4~12,鱼油3~7,氯化胆碱0.5~1.2,胆汁酸0.5~1.2,磷酸二氢钙1~2,硫酸铁0.1~0.25,赖氨酸铜0.3~0.65,蛋氨酸锰0.2~0.4,硫酸锌0.2~0.6,硫酸镁0.3~0.7,精氨酸0.2~0.4,谷氨酸0.2~0.6,甜菜碱1~2,维生素1~3,中草药1~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58509.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