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模块化弹托分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61392.6 | 申请日: | 2020-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2499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8-16 |
发明(设计)人: | 任鹏;韩登安;陶强强;汤宇昕;赵宸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41B11/70 | 分类号: | F41B11/70;F41F1/00;G01N3/307;G01N3/02;G01M7/08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徐澍 |
地址: | 212003***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模块化 分离 装置 及其 使用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模块化弹托分离装置,包括紧固件、前部固定器、弹托分离器、碎片一级回收器,前部固定器、弹托分离器以及碎片一级回收器内部均设有通腔,弹托分离器的两端分别与前部固定器一端、碎片一级回收器一端同轴连接,前部固定器的另一端通过紧固件与靶室舱壁连接。并公开了其使用方法。本装置用于冲击试验时,不需要改变原有的装置结构,可以独立用于所有的试验设备。能有效分离及回收弹托及撞击产生的碎片,起到对实验人员的防护作用提高了安全性能。能有效去除撞击之后弹托生产的跟随物对实验结果的影响。与炮管同轴,两个分离孔的直径大于弹丸直径小于弹托直径,可以纠正弹道,避免因为弹道偏差而导致实验失败。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冲击动力学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模块化弹托分离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高速撞击及侵彻实验通常利用轻气炮及弹道枪进行,由于弹丸尺寸的多样性,需配合弹托进行发射以完成实验。但在实验过程中弹托与弹丸需在抵达目标靶前实现分离,以保证实验的有效性。
现有的弹托分离装置主要分为基于炮管的撞击分离装置及无撞击自分离两类。基于炮管的撞击分离装置在实现弹托与弹丸分离的过程中,弹托与分离器高速撞击会使炮管产生相对运动,进而影响弹丸的发射精度。同时弹托与弹托分离器撞击分离后,会出现高速反弹进而对炮管产生损伤。在此基础上,弹托高速撞击会产生部分碎片,该碎片会跟随弹丸高速作用于靶板,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无撞击自分离虽然避免了弹托分离时出现撞击效应,但该类弹托会出现分离散射,弹托出炮管后向四周高速散射,对实验室人员及设备造成较大的安全隐患。同时,该类无撞击自分离存在分离不彻底、分离成功率低等缺点,无法保证实验的成功率。
发明内容
发明目的:针对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模块化弹托分离装置,适用于轻气炮的不同炮管出口方式下弹托和弹丸的分离及弹托回收,解决碎片跟随的问题,能够保证弹托和弹丸在靶室内有效分离,有效避免实验的误差。并提供了其使用方法。
技术方案:一种模块化弹托分离装置,包括紧固件、前部固定器、弹托分离器、碎片一级回收器,所述前部固定器、所述弹托分离器以及所述碎片一级回收器内部均设有通腔,所述弹托分离器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部固定器一端、所述碎片一级回收器一端同轴连接,所述前部固定器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紧固件与靶室舱壁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前部固定器包括固定器本体、密封圈、第一卡扣接头,所述固定器本体的截面呈凸字形,所述靶室舱壁通过所述紧固件与所述固定器本体小端的外周面连接,所述密封圈在两者的连接面之间设置于所述固定器本体的外侧面上,所述第一卡扣接头与所述固定器本体的大端连接,所述固定器本体通过所述第一卡扣接头与所述弹托分离器卡接。
最佳的,所述固定器本体的大端直径为小端直径的两倍。
进一步的,所述弹托分离器包括分离器本体、第二卡扣接头、弹托分离挡板,所述分离器本体为筒状结构,其两端分别设有一个所述第二卡扣接头,所述分离器本体两端分别通过一个所述第二卡扣接头与所述前部固定器一端、所述碎片一级回收器一端同轴卡接,所述弹托分离挡板设置于所述分离器本体内部并与其内周面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弹托分离挡板的中部设有锥台筒一,所述锥台筒一朝向所述分离器本体与所述碎片一级回收器的连接端,所述锥台筒一上设有直径大于弹丸直径且小于弹托直径的弹托分离孔。
进一步的,所述碎片一级回收器包括回收器本体、第三卡扣接头、碎片分离挡板,所述回收器本体为筒状结构,其两端分别设有一个所述第三卡扣接头,其一端通过一个所述第三卡扣接头与所述分离器本体同轴卡接,所述碎片分离挡板设置于所述回收器本体内部并与其内周面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碎片分离挡板的中部设有锥台筒二,所述锥台筒二朝向所述分离器本体与所述碎片一级回收器的连接端,所述锥台筒二上设有直径大于弹丸直径且小于弹托直径的碎片一级分离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科技大学,未经江苏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613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具有凸轮螺母结构的电动大巴智能刹车系统
- 下一篇:一种散热背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