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蝶腭神经节体表定位及针刺仪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61732.5 | 申请日: | 2020-11-27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5105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2-25 |
发明(设计)人: | 尹小虎;方剑乔;何晓芬;蒋永亮;宣丽华;徐福;吴翔;李进进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省中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东方医院) |
主分类号: | A61B17/34 | 分类号: | A61B17/34;A61B90/11 |
代理公司: | 杭州斯可睿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41 | 代理人: | 林君勇 |
地址: | 310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神经节 体表 定位 针刺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蝶腭神经节体表定位及针刺仪,包括横尺和纵尺,所述横尺和纵尺相互垂直并连接成L型结构,所述纵尺的本体内限定有刺针定位筒,所述刺针定位筒能在纵尺的长度方向上一定距离范围内进行平移,所述刺针定位筒设有贯穿纵尺的本体内外两侧的刺针穿过孔,所述刺针穿过孔的轴线与纵尺的长度方向呈夹角相交。本发明具有可以精确的测量出蝶腭神经节的体表定位及调整针刺角度,可以显著提高针刺蝶腭神经节的命中率,大大的降低操作风险,从而可以提高临床操作效率,广泛推广临床使用等特点。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蝶腭神经节体表定位及针刺仪,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针刺蝶腭神经节可以有效治疗变应性鼻炎及各种类型的鼻炎、鼻窦炎、面神经麻痹、面肌痉挛、神经性耳鸣、耳聋、失嗅、三叉神经痛、下颌关节功能紊乱、近视、干眼症、脑卒中、肢体躯干部疼痛、呃逆等疾病,尤其对鼻炎患者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疗效。
但临床上常因蝶腭神经节处于面颊部翼腭窝中,解剖位置较深,导致蝶腭神经节的体表定位不易寻找。且蝶腭神经节周围血管丰富及与眼球位置相邻近,因此针刺蝶腭神经节的方向难以掌握、操作风险较大、命中率低,从而限制了针刺蝶腭神经节的使用,影响其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解决了现有技术存在的针刺蝶腭神经节的方向难以掌握、操作风险较大且命中率低等问题。
本发明的上述技术目的主要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的:一种蝶腭神经节体表定位及针刺仪,包括横尺和纵尺,所述横尺和纵尺相互垂直并连接成L型结构,所述纵尺的本体内限定有刺针定位筒,所述刺针定位筒能在纵尺的长度方向上一定距离范围内进行平移,所述刺针定位筒设有贯穿纵尺的本体内外两侧的刺针穿过孔,所述刺针穿过孔的轴线与纵尺的长度方向呈夹角相交;上述横尺和纵尺的配合设置,以便于对针刺蝶腭神经节的位置进行精准定位,方便医护人员的确定,增加针刺命中率,使得针刺蝶腭神经节的位置可以更加轻松的掌握,而针刺穿过孔的设置,有效的增加对刺针的定位,使得刺针在进行针刺时更加的稳定,降低操作风险和操作难度,保证质量效果。
作为优选,所述纵尺上设有前后贯穿纵尺且水平设置的固定槽,所述固定槽的顶部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固定槽的底部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刺针定位筒的顶部设有与第一限位槽配合的第一限位块,所述刺针定位筒的底部设有与第二限位槽配合的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的两侧侧壁分别与第一限位槽的两侧侧壁抵接,所述第二限位块的两侧侧壁分别与第二限位槽的两侧侧壁抵接,所述刺针定位筒的内孔直径大于刺针的直径;上述横尺的设置,与面颊颧骨处配合形成基准,以便于纵尺对针刺位置的定位,上述刺针定位筒的设置,以便于对针刺进行导向定位,且上述各个限位块和限位槽的配合设置,以便于保持刺针定位筒移动时的稳定,保证针刺方向的导向稳定,提高测量出蝶腭神经节的体表定位的精确性,同时刺针定位筒的内孔直径较大,使得刺针可以在刺针定位筒内微调自身的角度,从而可以显著提高针刺蝶腭神经节的命中率,大大的降低操作风险。
作为优选,所述第二限位槽内设有可上下移动的活动块,所述活动块的顶面上设有第一啮齿组,所述第二限位块的底部设有与第一啮齿组相配合的第二啮齿组,所述活动块的底部设有多个与第二限位槽的底部连接的复位弹簧;上述第一啮齿组和第二啮齿组的配合设置,可以对刺针定位筒的位置进行卡位,使得刺针定位筒定位至指定位置后,可以通过啮齿的配合对刺针定位筒进行固定,以保证定位的准确稳定和针刺操作的稳定,上述复位弹簧的设置,以便于增加活动块的复位弹力,使得刺针定位筒移动至指定位置后,复位弹簧可以顶起活动块,使得第二啮齿组与第一啮齿组啮合,从而卡住第二限位块,限制第二限位块的移动,继而实现对刺针定位筒的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活动块的底部设有向下延伸的驱动块,所述第二限位槽的底部设有用于供驱动块移动的第一活动腔,所述第一活动腔的一侧设有第二活动腔,所述第二活动腔内设有传动齿轮,所述驱动块的侧壁上设有与传动齿轮的一侧啮合连接的第三啮齿组;上述驱动块的设置,以便于通过传动齿轮的传动,实现驱动块的移动,从而可以通过传动齿轮实现活动块与第二限位块的离合,继而可以实现刺针定位筒的位置调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省中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东方医院),未经浙江省中医院、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东方医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617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网需求响应能力评估方法和装置
- 下一篇:一种轨道诊断电气控制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