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圈闭形成期与生烃量匹配关系的确定方法及其应用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69268.4 | 申请日: | 2020-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4580131A | 公开(公告)日: | 2022-06-03 |
发明(设计)人: | 郭泽清;谢增业;刘卫红;杨春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6F30/20 | 分类号: | G06F30/20;G06T17/0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姚亮;张德斌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圈闭 形成 生烃量 匹配 关系 确定 方法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圈闭形成期与生烃量匹配关系的确定方法及其应用。该方法包括:获取目标区域的烃源岩的地质参数,确定边界条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用实测资料校正所述三维地质模型,计算烃源岩各地质时期的生烃量,确定生烃高峰期;恢复构造演化史剖面,确定圈闭形成期;确定圈闭形成期与生烃高峰期之间的匹配关系。本发明还进一步提供了上述方法在盆地的勘探前景预测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方法为选区、选带和确定有利目标提供技术支撑,为开展油气勘探提供有力参考,实用性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油气勘探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圈闭形成期与生烃量匹配关系的确定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圈闭是油气运聚成藏的最终场所。烃源岩生成、排出的油气只有经过运移进入圈闭中保存下来,才能成为油气的聚集量,否则油气只能以分散状态分布于地层中。圈闭要捕获到油气,除了应位于油气运移的路径之上外,还要求其形成时期必须与源岩的大量生、排烃期之间合理匹配,才能捕获到大量油气。含油气盆地中圈闭形成期与烃源岩生烃期匹配关系对于油气藏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在具有有效输导体系的前提下,圈闭形成时期早于或与源岩的大量生排烃期同期,方可捕获到源岩排出的大量油气,圈闭内油气聚集量大;相反,当圈闭形成时期晚于源岩的大量生、排烃期时,圈闭可能捕获受破坏早期油气藏中的油气而形成次生油气藏,或者因错过了生烃高峰期而未捕获油气,成为无效圈闭。圈闭所能捕获到的油气量的大小取决于二者时间差的大小,二者时间差越小,圈闭捕获到的油气相对越大,油气聚集量也相对越大;反之,圈闭所捕获到的油气量相对越小,油气聚集量也相对越小。所以分析圈闭形成期与烃源岩生烃期的匹配关系对于盆地的勘探前景预测是至关重要的。
岩性圈闭形成于具有封闭条件的时期,当埋藏到一定深度,储层与围岩产生排替压力差的时刻即是该类型圈闭的形成时间。烃源岩只有埋藏到一定深度,达到一定成熟度才能生成油气,盆地的沉降作用与抬升作用会导致油气生成或者逸散。在盆地沉降期间,烃源岩一般会因埋藏发生热演化作用而形成油气;在盆地抬升过程中,一方面会使烃源岩冷却,热演化和生烃作用停止,另一方面,与抬升作用伴随的构造运动会使早期形成的油气发生大规模运移,如果遇到合适的圈闭就会聚集成藏。但是盆地强烈抬升造成的剥蚀作用却会使油气藏逸散。盆地多次构造沉降与抬升运动会造成烃源岩多次生烃作用、多次成藏。前人主要是根据干酪根热降(裂)解生油气理论,模拟单井的烃源岩的成熟度演化史,根据镜质体反射率(Ro)的演化阶段与油气生成之间的关系,从而间接的定性的推测油气的形成历史,无法获取烃源岩在整个地质历史时期生烃量的演化过程。而且多是一维的单井模拟,无法再现盆地尺度上三维空间内烃源岩的生烃演化过程。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确定圈闭形成期与生烃量匹配关系的方法及其应用。该方法能够确定圈闭形成期与生烃期匹配关系,为选区、选带和确定有利目标提供技术支撑,实用性强。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圈闭形成期与生烃量匹配关系的确定方法,该方法包括:
获取目标区域的烃源岩的地质参数,确定边界条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
用实测资料校正所述三维地质模型,计算烃源岩各地质时期的生烃量,确定生烃高峰期;
恢复构造演化史剖面,确定圈闭形成期;
确定圈闭形成期与生烃高峰期之间的匹配关系;
其中,所述圈闭形成期包括构造圈闭形成的地质时间或地层圈闭的形成时间。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所述地质参数一般包括:地层与地质时代的对应关系、烃源岩厚度的分布情况、烃源岩的有机碳含量分布情况、干酪根分布情况、地层厚度分布情况、地层的剥蚀量和剥蚀时期、地层沉积相分布情况、镜质体反射率(Ro)和烃源岩的生烃动力学参数。
根据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案,获取所述烃源岩的厚度分布情况的方法可以包括:根据目标区域的钻井资料和地震资料,绘制目标区域存在的各套烃源岩的平面等厚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6926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