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转炉除尘灰处置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72591.7 | 申请日: | 2020-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62364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4-09 |
发明(设计)人: | 葛雷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G33/14 | 分类号: | B65G33/14;B65G33/26;B65G33/24;B65G69/18;C22B1/242;C21C5/40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泽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8 | 代理人: | 胡建文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转炉 尘灰 处置 系统 | ||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炉除尘灰处置系统,包括灰仓、卸灰主管、卸灰装置和成型装置,于卸灰主管上设有卸灰控制阀,卸灰装置包括第一螺旋输送机,第一螺旋输送机为双进料口输送机,卸灰主管与第一螺旋输送机的第一进料口连接,第一螺旋输送机的第二进料口连接有粘结剂供管,第一螺旋输送机的出料口位于成型装置的正上方。本发明提供的转炉除尘灰处置系统,采用双进料口螺旋输送机进行卸灰操作,基于螺旋输送机的特点,可在该螺旋输送机内完成粘结剂和除尘灰的混合,螺旋输送机出口物料直接进入成型装置而实现对转炉除尘灰的处置,能显著地缩短转炉除尘灰处置流程,减少转炉除尘灰处置所需设备数量和占用场地,降低转炉除尘灰处置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转炉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转炉除尘灰处置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新建及改建的转炉大都采用干法除尘系统。干法除尘过程中收集的除尘灰一般通过内置双链式输送机送至主厂房内的灰仓,加湿后由汽车外运;该方式主要存在如下问题:一是卸灰口离运灰车较远,落差大,容易引起二次扬尘;二是高温的粗灰加湿后产生大量蒸汽,影响主厂房内工作环境。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炉除尘灰处置系统,至少可解决现有技术的部分缺陷。
本发明涉及一种转炉除尘灰处置系统,包括灰仓、卸灰主管、卸灰装置和成型装置,于所述卸灰主管上设有卸灰控制阀,所述卸灰装置包括第一螺旋输送机,所述第一螺旋输送机为双进料口输送机,所述卸灰主管与所述第一螺旋输送机的第一进料口连接,所述第一螺旋输送机的第二进料口连接有粘结剂供管,所述第一螺旋输送机的出料口位于所述成型装置的正上方。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第二进料口还连接有配给料供管。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第一螺旋输送机的出料口、第一进料口和第二进料口依次设置。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卸灰装置还包括向下输灰并且轴线平行于竖向的第二螺旋输送机,所述第一螺旋输送机的轴线平行于水平向并且其出料口与所述第二螺旋输送机的进料口连接。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第一螺旋输送机与第二螺旋输送机连接为一体结构,该一体结构连接有升降驱动单元。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第二螺旋输送机的主轴和/或螺旋叶片为中空结构并且连接有第一换热介质循环管路,和/或所述第二螺旋输送机的壳体外围套设有第一换热套管,该第一换热套管连接有第二换热介质管路。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第一螺旋输送机的主轴和/或螺旋叶片为中空结构并且连接有第三换热介质管路,和/或所述第一螺旋输送机的壳体外围套设有第二换热套管,该第二换热套管连接有第四换热介质管路。
作为实施方式之一,所述成型装置包括压球机。
本发明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转炉除尘灰处置系统,采用双进料口螺旋输送机进行卸灰操作,基于螺旋输送机的特点,可在该螺旋输送机内完成粘结剂和除尘灰的混合,螺旋输送机出口物料直接进入成型装置而实现对转炉除尘灰的处置,能显著地缩短转炉除尘灰处置流程,减少转炉除尘灰处置所需设备数量和占用场地,降低转炉除尘灰处置成本。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炉除尘灰处置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和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第一螺旋输送机的两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工程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72591.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