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光缆电缆阻水用高吸收性树脂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72691.X | 申请日: | 2020-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80300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杨卫东;韩伟恒;卢卫伟;吕志平;阮玉林;刘健;朱雅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卫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F220/06 | 分类号: | C08F220/06;C08F222/20;C08F222/14;C08F228/02;C08F216/14;C08F2/44;C08K3/36;C08J3/24;C08L33/02;H01B7/282 |
代理公司: | 嘉兴启帆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53 | 代理人: | 王家蕾 |
地址: | 314006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光缆 电缆 阻水用高 吸收性 树脂 制备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光缆电缆阻水用高吸收性树脂的制备方法,该方法以乙烯基单体(盐)、工艺水、两官能团以上可交联的单体、膨胀促进单体、分散防粘剂、金属离子螯合剂、引发剂配置成预聚液,预聚液利用喷雾雾化设备形成满足尺寸要求的微液滴,微液滴经过特制的聚合干燥机完成聚合反应和干燥脱水过程,得到颗粒或粉末状干燥料,干燥料经过表面交联和表面处理得到最终的光缆电缆阻水用高吸收性树脂产品,本发明的制备的光缆电缆阻水用高吸收性树脂无需破碎研磨,无需使用烷烃,可以满足膨胀指标要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缆电缆阻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光缆电缆阻水用高吸收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光缆电缆尤其是涉水光缆电缆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水或水气会进入光缆电缆内部,会给光缆电缆的绝缘屏蔽、信号传输和使用寿命造成不可预估的损耗和损害,因此阻止水在光缆电缆中存在很有必要。为了赋予光缆电缆阻水的功能,文献《阻水型电力电缆的主要结构和关键工艺》(电线电缆2003年2月)有报道采用阻水油膏来实现的,但阻水油膏加工繁琐,防水效果差,维护困难,目前主流为采用阻水带的技术方案,阻水带是由基布和高吸收性树脂组成,阻水的功能主要是高吸收性树脂起作用。高吸收性树脂是一种含有羧基、羟基等强亲水性基团并具有一定交联度的水溶胀型高分子材料。它不溶于水,也不溶于有机溶剂,却有着奇特的吸收性能和膨胀能力,同时又具备高分子材料的优点,与传统的吸水材料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随着4G通讯的普及和5G通讯的兴起,光缆电缆阻水用高吸收性树脂的需求量迅速而爆发式增长,同时对高吸收性树脂提出更快、更高、安全价廉的要求。
目前,光缆电缆阻水用高吸收性树脂制备方法主要有反相悬浮聚合工艺,如申请公开号CN106471013A中的公开的方法,其他制备方法有利用水溶液聚合后破碎或研磨成目标粒径分布的颗粒或粉末,反相悬浮聚合工艺制备光缆电缆阻水用高吸收性树脂需要用到大量的烷烃(碳原子数7-8),因烷烃(碳原子数7-8)是危险品且对人体有较大伤害,利用水溶液聚合后破碎或研磨成目标粒径分布的方法,存在需要破碎或研磨过程,颗粒或粉末的形貌为无定性状,申请公开号CN109968779A报道了产品的膨胀速率和膨胀高度达不到要求。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不经过破碎或研磨过程、不使用烷烃(碳原子数7-8)危险品、工艺简单安全易实施,并且产品的膨胀速率和膨胀高度达到要求的光电缆阻水用高吸收性树脂。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研制开发一种不经过破碎或研磨过程、不使用烷烃(碳原子数7-8)危险品、工艺简单安全易实施,并且产品的膨胀速率和膨胀高度达到要求的光电缆阻水用高吸收性树脂。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条件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光电缆阻水用高吸收性树脂的制备方法。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光电缆阻水用高吸收性树脂的制备方法,包括下述质量份的组分及制备步骤:
步骤A:在反应釜中将500~590份乙烯基单体(盐)、280~320份工艺水、0.8~1.0份两官能团以上可交联的单体、6~10份膨胀促进单体、2~4份分散防粘剂、0.02~0.06份金属离子螯合剂、0.1~0.3份引发剂配置成预聚液;
步骤B:预聚液利用喷雾雾化设备柱塞泵以2.2~2.5进入到喷雾设备中雾化后形成微液滴,微液滴立即经过172~187℃的聚合干燥机,物料平均停留时间为13~20秒完成聚合反应和干燥脱水过程,得到颗粒或粉末状干燥料;
步骤C:干燥料经过表面交联和表面处理得到最终的光缆电缆阻水用高吸收性树脂产品。
作为本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步骤A中,所述的乙烯基单体(盐)为含有双键的羧酸(盐)基、磺酸(盐)基、磷酸(盐)基、羟基的任意一种或多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卫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卫星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7269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