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染液保温换热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73377.3 | 申请日: | 2020-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84542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施永华;施文杰;王秋燕;凡增家 | 申请(专利权)人: | 太仓市良艳印染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8D15/02 | 分类号: | F28D15/02;F28D15/06;D06B23/22 |
代理公司: | 苏州瞪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438 | 代理人: | 周治宇 |
地址: | 215400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染液 保温 设备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染液保温换热设备,该染液保温换热设备包括壳体和换热组件,壳体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内壳体内部围成换热腔,内壳体的外壁与外壳体的内壁之间具有隔层,隔层内填充有相变介质;换热组件包括换热管,换热管设置于换热腔内。本发明的染液保温换热设备,通过在隔层内填充相变介质,当换热腔内的温度低于相变介质的相变点时,相变介质凝固并释放热量,热量经过内壳体传递至换热腔,使换热腔内的温度重新回到保温温度,保温效果好,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实用性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染色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染液保温换热设备。
背景技术
染色工序需要将染液先按照一定速率升温再保温,来提高染液的活性,从而提高染液对坯布的固色效果。现有的染布缸通过换热装置加热染液,并且在壳体之间设置隔热层减少热量流失来控制染布缸内温度。然而仅仅设置隔热层的保温效果有限,以致于染布缸内热量容易流失,需要更多的时间和能源开启换热装置以升高染布缸内的温度来达到保温效果,浪费能源,增加生产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内容属于发明人的技术认知范畴,并不必然构成现有技术。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染液保温换热设备,保温效果好,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实用性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了一种染液保温换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染液保温换热设备包括壳体和换热组件,所述壳体包括内壳体和外壳体,所述内壳体内部围成换热腔,所述内壳体的外壁与所述外壳体的内壁之间具有隔层,所述隔层内填充有相变介质;所述换热组件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设置于所述换热腔内。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换热管为微通道换热管。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外壳体的内壁覆盖设置有反射涂层。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换热管呈螺旋状。
在一个示例中,所述换热组件还包括蒸汽发生器和安装有输送泵的连接管道,所述连接管道一端连接于所述蒸汽发生器、另一端连接于所述换热管;所述连接管道上还设置有排气支管,所述排气支管上设置气动阀门。
通过本发明提出的一种染液保温换热设备能够带来如下有益效果:
1、通过在隔层内填充相变介质,当换热腔内的温度低于相变介质的相变点时,相变介质凝固并释放热量,热量经过内壳体传递至换热腔,使换热腔内的温度重新回到保温温度,保温效果好,节约能源,降低生产成本,实用性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2、微通道换热管能够紧密贴合于内壳体的内壁,增加了换热管与染液的换热面积,提高与染液的换热效率,染液的加热速率快、能源损耗小,节能减耗,降低了生产成本,实用性强。
3、通过在外壳体内壁覆盖设置反射涂层,能够将相变介质释放并传递至外壳体的热量反射回相变介质,再经内壳体传递至换热腔内,减少热量通过外壳体向外界流失,进一步提高保温效果,节能减耗,降低生产成本,实用性强。
4、通过螺旋状的换热管,增加换热管在换热腔内的长度和换热面积,且染液能够从多个方向吸收热量,受热更加均匀,避免染液局部过热而活性过高导致坯布产生色花,避免降低染色品质。
5、通过设置在排气支管上的气动阀门,能够排出连接管道内的气体,以降低连接管道内的压力,防止打开输送泵的一瞬间,连接管道内压力过大产生水锤破坏换热组件,提高换热组件使用寿命,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的一种染液保温换热设备的纵向剖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太仓市良艳印染有限公司,未经太仓市良艳印染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7337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子设备
- 下一篇:多品种瓶装饮料服务机器人及其使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