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区分蛹虫草和子实体粉末产品的检测引物及检测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73906.X | 申请日: | 2020-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59129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2-13 |
发明(设计)人: | 邓悠然;潘中华;徐世清;司马杨虎;殷为民;陈玉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Q1/6895 | 分类号: | C12Q1/6895;C12Q1/686;C12N15/11 |
代理公司: | 苏州市中南伟业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57 | 代理人: | 王玉仙 |
地址: | 226000 江苏省南通市通***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区分 虫草 实体 粉末 产品 检测 引物 方法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区分蛹虫草和子实体粉末产品的检测引物及检测方法,属于检测技术领域。本发明提供了一对特异的引物BmDNA‑F、BmDNA‑R,采用所述特异性引物可有效地扩增家蚕DNA结合蛋白的基因5’→3’第47碱基到第815碱基特异性片段,片段大小721bp,用于区分蛹虫草和子实体粉末产品,检测灵敏度高,操作简单,为产品检测标准的制定提供重要的技术基础。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区分蛹虫草和子实体粉末产品的检测引物及检测方法,属于检测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蛹虫草(Cordyceps militaris(L.:Fr.)Link是蛹虫草菌在培养物上长出子实体的一类虫菌复合物,是野生冬虫夏草最佳替代品之一,具有多种潜在功效,2009年成为中国新资源食品,目前已经实现产业化。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蛹虫草产品,一方面以原料形式直接出售,另一方面已经被加工成产品,粉状制剂是重要的产品形式,代表性产品生产企业是山东瑞芝堂和广州益合健康科技有限公司的蛹虫草含片,蛹虫草胶囊等,江苏康能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蛹虫草压片糖果,可溶解于水的超细粉状原料等,山西泓盛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槃草(带蚕蛹的蛹虫草)系列产品。
蛹虫草产品的质量标准和检测方法,目前仅限于其有效活性成分,即虫草素和虫草多糖。而蛹虫草原料来源主要有灭菌培养物上长出的子实体(以下简称“子实体”),也有用活蛹接种蛹虫草菌而成的虫菌复合物(以下简称蛹虫草),两者在培养方式上差异较大,但产品名称相似,都可以叫“蛹虫草”,因此,在产品宣传、产品鉴别、质量标准的制定、产品定价上可能存在差异,其区分的检测方法研究是势在必行,这对于规范蛹虫草相关制品具有重大意义。
目前对于区分蛹虫草和子实体粉末产品的方法尚未有报道。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核酸检测的方法,主要对活蛹接种蛹虫草菌而成的粉剂和灭菌培养物上长出的子实体制备成的粉末进行鉴别研究。
本发明的第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区分蛹虫草和子实体粉末产品的检测引物,所述的检测引物的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和SEQ ID No.2所示。
本发明的第二个目的是提供用于区分蛹虫草和子实体粉末产品的检测试剂盒,所述的试剂盒内包含所述的检测引物。
进一步地,所述的试剂盒内还包括DNA提取试剂和PCR检测试剂。
进一步地,所述的DNA提取试剂为苯酚和氯仿。
进一步地,所述的PCR检测试剂为2.5μL 10×PCR Buffer,1μL dNTPs,正反向引物浓度为10μM,各加0.5μL,1μL cDNA,19μL ddH2O,0.5μL Taq酶。
进一步地,所述的Taq酶的浓度为2.5U/μL。
本发明的第三个目的是提供所述的检测引物或检测试剂盒在区分蛹虫草和子实体粉末产品中的应用。
进一步地,所述的应用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采用酚氯仿法抽提产品中的DNA;
(2)采用所述的检测引物对步骤(1)的DNA进行PCR扩增;
(3)取步骤(2)PCR扩增产物进行凝胶电泳检测,区分蛹虫草和子实体。
进一步地,所述的酚氯仿法抽提是采用苯酚、苯酚氯仿混合液、氯仿依次提取,再采用乙醇沉淀,得到DNA。
进一步地,PCR扩增的条件是94℃5min;94℃50s,60℃50s,72℃50s,30个循环;72℃10min。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苏州大学,未经南通纺织丝绸产业技术研究院;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73906.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案件分配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一种苯并吡喃鎓-吩噻嗪衍生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