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页岩含油饱和度评价模型、评价方法、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74966.3 | 申请日: | 2020-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7894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7 |
发明(设计)人: | 李明;王民;张金旭;李进步;徐亮;卢双舫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主分类号: | G01N24/08 | 分类号: | G01N24/08;G01N15/08;G01N5/02;G06F30/20;G06Q10/06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智普华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01 | 代理人: | 杨采良 |
地址: | 257061 ***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页岩 含油 饱和度 评价 模型 方法 应用 | ||
本发明涉及于石油勘探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页岩含油饱和度评价模型、评价方法、应用。本发明提供的页岩含油饱和度评价模型通过将处于成熟阶段的页岩样品进行洗油、低温烘干,随后抽真空加压饱和油并老化,随即开展渗吸水实验,并对不同状态样品进行核磁共振检测,依据样品核磁信号量来反演孔喉中原油的含量,进而得到样品的含油饱和度以及油、水的赋存孔径,解决了现有方法在测试过程中易受到不利因素影响,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以及在页岩含油饱和度测试上方法受限等问题。而本次提供的评价方法可操作性好,基本不受泥页岩裂缝、黏土矿物以及样品规格的影响,在实际的页岩油勘探开发过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于石油勘探技术领域,具体是一种页岩含油饱和度评价模型、评价方法、应用。
背景技术
页岩油作为一种页岩层系中所含的石油资源,其资源量巨大,因此,页岩油勘探开发被认为是解决油气资源紧缺的重要战略举措。我国页岩油资源同样十分丰富,具有非常大的勘探开发前景。岩心含油饱和度是储量计算、制定开发方案、检查开发效果、确定三次采油模型的重要依据。
目前,国内外已基本形成一系列完善的岩心流体饱和度测定方法,但是,目前常用的饱和度评价方法的使用都有一定的条件限制,由于页岩黏土矿物含量高、孔喉细小、流体赋存状态多样等特点,导致目前常用的饱和度评价方法在页岩上的应用受限。例如,常压干馏法最终的干馏温度达538℃-649℃,对于页岩来说,其中含有的干酪根、沥青等会在此温度下发生裂解,导致测量的含油饱和度偏大。采用蒸馏抽提法确定页岩含油饱和度时,由于泥页岩孔喉结构复杂,微纳米级孔隙发育,萃取程度受质疑,导致测试结果受到影响。泥页岩含有大量易导电的干酪根、黏土矿物及黄铁矿等组分,导致通过电阻率测井解释流体饱和度存在明显的不决定性。
因此,现有技术中的岩心流体饱和度测定方法大多在测试过程中容易受到不利因素影响,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在页岩含油饱和度测试上的应用受限。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可对页岩含油饱和度进行准确预测的评价模型。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页岩含油饱和度评价模型,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现有页岩岩心流体饱和度测定方法大多在测试过程中容易受到不利因素影响,导致评价结果不准确,存在在页岩含油饱和度测试上的应用受限等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页岩含油饱和度评价模型,如下式(5)所示:
其中,式(5)中
So表示待评价的页岩含油饱和度;
表示页岩岩样渗吸重水达到平衡后孔隙中原油的体积;
所述页岩岩样是将待评价的页岩或者泥页岩的原始岩心样品除去孔隙中残余油,烘干得到干样,再将干样进行核磁共振测试,然后抽真空加压饱和油,并老化,随后取出老化样品,测量饱和态样品的核磁信号,并将老化样品采用重水进行渗吸,渗吸过程中间隔不同时间对样品进行核磁共振测量至核磁信号谱特征基本不再变化;
V孔表示待评价的页岩的孔隙体积。
本发明实施例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采用上述的页岩含油饱和度评价模型的评价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待评价的页岩原始岩心样品除去孔隙中残余油,烘干得到干样,再将干样进行核磁共振测试,得到干样的核磁共振信号,然后将干样抽真空加压饱和油至干样达到饱和,然后密封老化,测量样品在饱和油状态下的核磁共振信号,并将老化样品采用重水进行渗吸,渗吸过程中进行核磁共振测量至核磁信号谱特征基本不再变化,在页岩岩样渗吸重水达到平衡后利用统计学的线性回归方法拟合饱和油的体积与其进行核磁共振测量所对应的信号量之间的线性关系,得到标线方程进行计算得到页岩岩样渗吸重水达到平衡后孔隙中原油的体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未经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7496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