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二次雷达的线路识别方法和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76142.X | 申请日: | 2020-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62359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邹晓东;张劲松;王梓庭;申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博途智控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S13/75 | 分类号: | G01S13/75;G01S7/41 |
代理公司: | 北京轻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12 | 代理人: | 尉保芳 |
地址: | 100081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二次 雷达 线路 识别 方法 系统 | ||
1.一种基于二次雷达的线路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S1,地面二次雷达设备根据第一列车车载二次雷达设备的请求,发出预设标识信息和测距信息;其中,所述地面二次雷达设备设置在待更新线路信息的区域;
S2,所述第一列车车载二次雷达设备接收所述预设标识信息和所述测距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列车车载二次雷达设备设置在第一列车的车头或车尾;
S3,第一列车车载二次雷达设备判断出第一列车进入所述地面二次雷达设备的目标有效范围,则将所述标识信息中表示线路类别的预设距离信息与所述测距信息进行比对,比对一致,则所述预设距离信息对应的线路信息为第一更新线路信息,所述第一更新线路信息为目标更新线路信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二次雷达的线路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所述第一列车车载二次雷达设备向与之同侧的N个车载二次雷达设备发送测距请求信号;其中,N个车载二次雷达设备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列车车载二次雷达设备同侧的N个列车的车头侧或车尾侧,N≥1,为整数;
N个车载二次雷达设备应答自身目标更新线路信息和测距信息;
所述第一列车车载二次雷达设备根据接收的N个车载二次雷达设备的自身目标更新线路信息和测距信息,判断所述第一列车与N个列车是否在同一线路,根据判断结果将处在同一线路的列车开启安全防护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二次雷达的线路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设置所述第一列车的车头车载二次雷达设备获得的第一目标更新线路信息;
获取设置所述第一列车的车尾车载二次雷达设备获得的第二目标更新线路信息;
将所述第一目标更新线路信息与所述第二目标更新线路信息进行比对,比对一致,则所述第一更新线路信息为目标更新线路信息;如果比对不一致,则停车修整。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基于二次雷达的线路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列车进入所述地面二次雷达设备的目标有效范围具体包括:所述第一列车完全进入所述地面二次雷达设备的目标有效范围内;其中所述有效范围根据不同线路类别之间的距离、地面设备与对应线路的之间的距离获得。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基于二次雷达的线路识别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预留预设安全余量,将所述地面二次雷达设备的理论有效范围减去所述预设安全余量的值设置为目标有效范围。
6.一种基于二次雷达的线路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地面二次雷达设备和第一列车车载二次雷达设备;
所述地面二次雷达设备用于根据第一列车车载二次雷达设备的请求,发出预设标识信息和测距信息;其中,所述地面二次雷达设备设置在待更新线路信息的区域;
所述第一列车车载二次雷达设备用于接收所述预设标识信息和所述测距信息;其中,所述第一列车车载二次雷达设备设置在所述第一列车的车头或车尾;
所述第一列车车载二次雷达设备用于判断出第一列车进入所述地面二次雷达设备的目标有效范围,则将所述标识信息中表示线路类别的预设距离信息与所述测距信息进行比对,比对一致,则所述预设距离信息对应的线路信息为第一更新线路信息,所述第一更新线路信息为目标更新线路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基于二次雷达的线路识别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个车载二次雷达设备;其中,N个车载二次雷达设备设置在与所述第一列车车载二次雷达设备同侧的N个列车的车头侧或车尾侧,N≥1,为整数;
所述第一列车车载二次雷达设备还用于向与之同侧的N个车载二次雷达设备发送测距请求信号;
N个所述车载二次雷达设备用于应答自身目标更新线路信息和测距信息;
所述第一列车车载二次雷达设备用于根据接收的N个车载二次雷达设备的自身目标更新线路信息和测距信息,判断所述第一列车与N个列车是否在同一线路,根据判断结果将处在同一线路的列车开启安全防护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博途智控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北京博途智控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76142.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