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直流静电高压发生器的试验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77890.X | 申请日: | 2020-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79137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5-10 |
发明(设计)人: | 段泽民;司晓亮;李小二;皇甫汪洋;李焱;张家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合肥航太电物理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1/28 | 分类号: | G01R1/28;G01R31/12 |
代理公司: | 安徽省合肥新安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4101 | 代理人: | 陆丽莉;何梅生 |
地址: | 230031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直流 静电 高压发生器 试验 应用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直流静电高压发生器及其试验应用,该发生器包括:变压器,变压器连接线,本体底座,倍压电容器,滤波电容器,均压帽,长硅堆,短硅堆,保护电阻,屏蔽罩,接地开关,放电开关,分压器,输电线,电源装置,电源输入端,电容柱,电阻柱,开关柱,支撑架,高压输电线,定滑轮,吊绳,顶部电机,导轨,放电电极,拉绳,底部电,可用于飞机燃油系统静电放电试验和复合材料静电耐压试验。本发明能提供占用空间较小,性能稳定且过程可控的试验方法,从而节约维护成本,减少试验人员的体力工作,降低人为因素对试验过程的影响,进而保证试验质量,缩短试验周期,节约试验成本。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直流电压发生器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直流静电高压发生器,适用于需要高直流电压源的静电放电试验和静电耐压试验。
背景技术
传统直流电压发生器装置具有幅值高,稳压性能好等优点,通过多级倍压整流后输出稳定的直流高压,幅值调节范围广,可应用于各种高压静电场合。但传统装置较高,占用空间大,不可移动,维护过程安全隐患较多。对于静电试验,传统直流电压发生器仅提供了试验用的直流静电高压电源,而没有提供自动化、过程可控的试验方法,从而增加人为因素影响试验质量,使试验结果产生较大的误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一种直流静电高压发生器的试验应用,以期能实现占用空间较小,性能稳定,且过程可控的自动化试验方法,从而节约维护成本,减少试验人员的体力工作,降低人为因素对试验过程的影响,进而保证试验质量,缩短试验周期,节约试验成本。
本发明为达到上述发明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一种直流静电高压发生器的特点包括:变压器,变压器连接线,本体底座,倍压电容器,滤波电容器,均压帽,长硅堆,短硅堆,保护电阻,屏蔽罩,接地开关,放电开关,分压器,输电线,电源装置,电源输入端,电容柱,电阻柱,开关柱,支撑架,高压输电线,定滑轮,吊绳,顶部电机,滑轨,放电电极,拉绳,底部电机;
在所述本体底座上分别设置电容柱、电阻柱,两个开关柱,在所述电容柱上通过第一均压帽设置有初级倍压电容器,在所述电阻柱上通过另一个第一均压帽设置有次级倍压电容器,在所述次级倍压电容器的一侧两个开关柱上分别设置有接地开关,放电开关;在两个倍压电容器的顶部分别通过第二均压帽连接有滤波电容器,在所述滤波电容器的顶部设置有第三均压帽;从次级倍压电容器底部的第一均压帽开始,按照初级倍压电容器上的第二均压帽的极性,将两者相连,若极性相同,则利用短硅堆将第一均压帽与第二均压帽相连,若极性不同,则利用长硅堆将第一均压帽与第二均压帽相连;同理,将初级倍压电容器的第二均压帽与次级倍压电容器的第二均压帽相连,将次级倍压电容器的第二均压帽与初级倍压电容器的第三均压帽相连,初级倍压电容器的第三均压帽与次级倍压电容器的第三均压帽相连;
在所述次级倍压电容器上第三均压帽的顶部设置有保护电阻;接地开关,放电开关的顶部分别设置有分压器,在所述保护电阻与两个分压器的顶部通过支撑架设置有屏蔽罩;
所述初级倍压电容器的一侧通过变压器连接线连接有所述变压器,所述变压器的一侧通过输电线连接有电源装置,在所述电源装置上设置有电源输入端;
在放电开关的侧壁上与高压输电线的一端相连,所述高压输电线的另一端与放电电极相连,且所述放电电极与拉绳的一端固定,所述拉绳绕过定滑轮与底部电机连接,所述定滑轮与吊绳的一端连接,所述吊绳的另一端与顶部电机连接,所述顶部电机能在滑轨上滑动;
当所述电源装置导通且所述接地开关断开时,所述变压器通过输电线接入市电并进行放大处理,得到k倍可调的市电电压,由所述长硅堆与短硅堆将所述k倍可调的市电电压转变为直流电并经过所述滤波电容器的过滤后,提供给所述初级倍压电容器和次级倍压电容器进行充电,并以所述初级倍压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与次级倍压电容器两端的电压之和作为所述直流静电高压发生器的输出电压;并由所述分压器对所述输出电压进行测量;从而实现直流静电高压发生器的充电过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合肥航太电物理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合肥航太电物理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7789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