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离取样装置及分离取样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80934.4 | 申请日: | 2020-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6157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09 |
发明(设计)人: | 刘红伟;邓佳杰;周耕宇;蔡鹏鹏;宋冠宇;张磊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1/04 | 分类号: | G01N1/04;G01N1/34;G01N33/44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殷增浩 |
地址: | 215004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离子交换 树脂 分离 取样 装置 方法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离取样装置及分离取样方法,取样装置包括用于使阴离子交换树脂和阳离子交换树脂相互分离的分离机构、对分离后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和阳离子交换树脂分别进行收集的第一收集罐和第二收集罐,分离机构包括能够连通的第一离子交换柱和第二离子交换柱、用于向第一离子交换柱和第二离子交换柱内供应纯水的纯水供应机构、用于收集废液的废液罐;该取样装置采用一级初步分离和二级精细分离两级分离方案,实现阴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彻底分离,得到无阴离子交换树脂夹杂的阳离子交换树脂样品,以及无阳离子交换树脂夹杂的阴离子交换树脂样品;从而保证对核级混合离子交换树脂进行理化检测的结果真实、准确及有效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检测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离取样装置及分离取样方法。
背景技术
离子交换树脂可通过离子交换反应将水体中的杂质离子吸附到树脂本体上,从而实现水体的纯化,是水处理领域的一种重要材料,广泛应用在电力、电子、制药和市政等行业。核级混合离子交换树脂是将核级阴阳离子交换树脂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而成,通常用于纯水的制备。
通常对核级混合离子交换树脂进行理化检测时往往需要将阴阳树脂进行单独检测,需要先行将阴阳树脂进行彻底分离。如采用传统的盐水分离法进行分离操作,利用混树脂中阴阳树脂的密度差可以试验两种树脂的完全分离,但该法会改变混树脂中阴阳树脂的基团型式,并额外引入新的杂质,不能满足核级混合离子交换树脂理化检测要求。而纯水分离法可以解决外部杂质引入问题,尽可能的保留原样树脂的基本状态,但该法的缺点是由于混合树脂中的阴阳树脂粒径与密度接近,阴阳树脂分离不充分,分离得到的阴树脂中会夹杂有少量阳树脂,而阳树脂中也会夹杂有少量阴树脂,该情况会严重影响树脂的交换容量、密度、含水率等指标测量,使检测结果失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离取样装置。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离子交换树脂的分离取样装置,分离取样装置包括用于使阴离子交换树脂和阳离子交换树脂相互分离的分离机构、对分离后的阴离子交换树脂和阳离子交换树脂分别进行收集的第一收集罐和第二收集罐,分离机构包括能够连通的第一离子交换柱和第二离子交换柱、用于向第一离子交换柱和第二离子交换柱内供应纯水的纯水供应机构、用于收集废液的废液罐。
优选地,第一离子交换柱和第二离子交换柱的顶部和底部均分别具有上通口和下通口,第一离子交换柱和第二离子交换柱的顶部两侧均分别具有排废口和排脂口。
优选地,第一离子交换柱的排脂口能够通过第一管道与第二离子交换柱的下通口连通。
优选地,第一离子交换柱的排废口、第二离子交换柱的排废口和排脂口分别通过第二管道、第三管道及第四管道与废液罐连通。
优选地,第一离子交换柱的上通口通过第一取样管道与第一收集罐连通,第二离子交换柱的上通口通过第二取样管道与第二收集罐连通。
优选地,第一离子交换柱的上通口通过第一取样管道与第二收集罐连通,第二离子交换柱的上通口通过第二取样管道与第一收集罐连通。
优选地,分离取样装置还包括为液体在第一管道、第二管道、第三管道、第四管道、第一取样管道、第二取样管道中流动提供动力的真空泵。
优选地,真空泵通过第一气管、第二气管及第三气管分别与第一收集罐、第二收集罐及废液罐连通。
优选地,纯水供应机构包括装有纯水的水箱、一端部与水箱连通的供水管、设于供水管上的水泵,供水管的另一端部能够与第一离子交换柱和第二离子交换柱的下通口可拆卸对接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广核电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80934.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