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利护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2011382003.8 | 申请日: | 2020-12-01 |
公开(公告)号: | CN112575736B | 公开(公告)日: | 2022-07-19 |
发明(设计)人: | 宋永赛;耿成凤;刘建华;刘康宁;王晨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宋永赛;耿成凤;刘建华;刘康宁;王晨霞 |
主分类号: | E02B3/12 | 分类号: | E02B3/12;E02B3/14;E02D5/74;E02D15/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071051 河北*** | 国省代码: | 河北;1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利 护坡 结构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本申请涉及一种水利护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其包括护板,护板紧贴边坡设置,护板设置有多个,相邻护板插接固定,坡脚处固定设置有垫台,垫台长度方向沿河道长度方向设置,垫台下方固定设置有支撑柱,支撑柱竖直插嵌在坡底内,每块护板上均设置有固定组件,固定组件包括浮板、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第一插板、第二插板均固定于浮板同一侧壁上且三者位于同一平面上,护板上开设有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第一插板贯穿第一插槽后与边坡固定连接,第二插板贯穿第二插槽后与边坡固定,浮板设置有第一插板的侧壁与护板背离边坡的侧壁抵接,浮板水平设置。本申请具有地基软弱地段,增强边坡支护结构稳定性,提升整体护坡结构支护稳定性的效果。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水利护坡结构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水利护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护坡指的是为防止边坡受冲刷,在坡面上所做的各种铺砌和栽植的统称。桥址所在河段,河岸的凹岸逐年迎受水流冲刷,会使河岸不断地坍塌。为保护桥梁和路堤安全,须在凹岸修筑防护建筑物。此外,因设桥引起河水流向变化,冲刷河岸而危及农田和村镇时,也须在河岸修建防护建筑物。
相关技术对河岸边坡进行加固,采用砌块或植被,增强边坡牢固性,减少边坡水土流失现象。
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发明人认为存在有地基软弱地段,坡底沉降,造成坡体下滑,边坡支护下坠,降低护坡结构支护效果的缺陷。
发明内容
为了改善地基软弱地段,坡底沉降,造成坡体下滑,边坡支护下坠,降低护坡结构支护效果的缺陷,本申请提供一种水利护坡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的一种水利护坡结构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水利护坡结构,包括护板,护板紧贴边坡设置,护板设置有多个,相邻护板插接固定,坡脚处固定设置有垫台,垫台长度方向沿河道长度方向设置,垫台下方固定设置有支撑柱,支撑柱竖直插嵌在坡底内,靠近坡脚的护板底端与垫台插嵌固定,每块护板上均设置有固定组件,固定组件包括浮板、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第一插板、第二插板均固定于浮板同一侧壁上且三者位于同一平面上,护板上开设有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第一插板贯穿第一插槽后与边坡固定连接,第二插板贯穿第二插槽后与边坡固定,浮板设置有第一插板的侧壁与护板背离边坡的侧壁抵接,浮板水平设置。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撑柱用于加强坡底强度,垫台起到加强坡脚的效果,在河道开挖过程中,边坡与坡底交接处,即坡脚处结构最为薄弱易发生滑坡现象,垫台有效加强了坡脚稳定强度,多个护板相互插接对边坡起到支护效果,同时靠近垫台的护板底端插嵌在垫台上,进一步加强了整体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同时垫台对护板起到支撑效果,浮板通过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对应插嵌在第一插槽和第二插槽后将护板固定在边坡上,同时由于浮板水平设置,河道内充水后,浮板会产生浮力,浮力抵抗护板下滑趋势,进一步增强护板固定后的稳定效果,减轻护板对坡底的压力,配合支撑柱对坡底承载能力的加强,达到地基软弱地段,增强边坡支护结构稳定性,提升整体护坡结构支护稳定性的效果。
可选的,所述浮板内部为中空状。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中空状的浮板进一步加强了浮板遇水后产生的浮力,充分利用了河道资源,用于对抗护板的下滑趋势。
可选的,所述浮板和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之间设置有垫板,垫板与护板固定连接,垫板长度方向沿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连线方向设置,垫板两端超出护板边缘,第一插板一端与垫板超出护板边缘的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向靠近边坡方向延伸,第二插板一端与垫板超出护板边缘的侧壁固定连接,另一端向靠近边坡方向延伸,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分别位于垫板的两端,垫板设置有用于垫板和边坡固定的锚固组件,锚固组件设置与两个,相邻锚固组件分别位于垫板端部处。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垫板的设置配合第一插板和第二插板为锚固组件的安装提供了安装位置,从而使锚固组件不与浮板发生连接破坏,维护浮板内部密封空间,维护浮板对护板下滑趋势抵抗效果的稳定发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宋永赛;耿成凤;刘建华;刘康宁;王晨霞,未经宋永赛;耿成凤;刘建华;刘康宁;王晨霞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8200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致变色玻璃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利用碳粉废料生产碳碳板材复合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