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刈割加翻耕综合治理互花米草的方法在审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2011385639.8 申请日: 2020-12-01
公开(公告)号: CN112514713A 公开(公告)日: 2021-03-19
发明(设计)人: 谢宝华;韩广轩;王安东;赵亚杰;吕卷章;路峰;朱书玉;周英锋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
主分类号: A01G13/00 分类号: A01G13/00;A01D91/04;A01B79/00
代理公司: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代理人: 李颖
地址: 264003 山*** 国省代码: 山东;37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刈割加 翻耕 综合治理 互花米草 方法
【说明书】:

发明属于生态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刈割加翻耕综合治理互花米草的方法。在扬花期至孕穗初期刈割互花米草地上植株,使其无法结出成熟的种子,从而使互花米草无法通过种子进行有性繁殖和远距离扩散;在冬季,对刈割后再萌发的互花米草进行翻耕碎根,破坏处于休眠期的互花米草根状茎,使根状茎无法在第二年进行无性繁殖。本发明的方法简单易行,有效阻断了互花米草的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治理效果好,成本较低,对环境影响小,海滩生态环境可得到自然恢复,该方法尤其适用于冬季寒冷的北方潮间带的互花米草防控。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生态环境工程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刈割加翻耕综合治理互花米草的方法。

背景技术

互花米草在很多国家和地区属于外来入侵物种,为了消浪护堤、促淤造陆等目的,我国于1979年引入互花米草,由于其极强的繁殖和扩张能力,而且缺少天敌,使其扩散失去了控制,严重威胁我国海岸带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2003年,国家环保总局把互花米草列入我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

国内外学者探索了各种治理互花米草的方法,包括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生物替代方法等。化学方法一般是喷施除草剂,虽然简单易行且成本低廉,但难以对其环境影响作出全面准确的评估,不宜用于大面积互花米草防治。生物替代方法多用于红树林湿地的互花米草防控,在盐沼湿地尚无可成功取代互花米草的本土植物。国内研究主要集中在物理治理方法,单一物理方法的治理效果一般难如人意,综合治理方法的效果通常优于单一方法。

前人研究发现,关键时期的2次或多次刈割能清除几乎当年所有的互花米草,但这种技术有重大缺陷:(1)若想利用刈割方法控制互花米草,必须贴地刈割,使刈割后米草根茬高度在2cm以下甚至为0cm,人工刈割可以满足此要求,割草机械无法满足贴地刈割的要求,但在大面积治理互花米草时,必须采用机械化,割草机械的留茬高度最低可控制在10cm左右,有研究证实,如果留茬高度为10cm,在关键时期(6-8月)的多次刈割无法有效清除互花米草;(2)刈割只是控制了互花米草种子的有性繁殖,难以控制互花米草根状茎的无性繁殖,因此,刈割治理第二年后,互花米草通过无性繁殖快速恢复。

前人研究报道,翻耕碎根对互花米草的治理效率一般为70%-85%,这意味着每平方米至少仍有几十株互花米草。翻耕碎根主要是为了控制互花米草无性繁殖,难以有效控制互花米草的有性繁殖,因此其治理效果难如人意。也有报道提到刈割加翻耕的综合治理方法,由于互花米草植株高大,刈割只是为了翻耕的施工方便,并不能提高翻耕对互花米草有性繁殖的控制效率。

刈割加遮荫、刈割加淹水等综合治理方法成本居高不下。国内关于刈割加淹水的研究较多,例如,在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和上海崇明东滩,均采取了刈割加淹水的综合方法控制互花米草,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然而,刈割加淹水的控制成本高,堤坝建设难度大,而且需要定期维护。刈割加遮荫的综合方法施工难度大,只适于小面积治理,难以对大面积互花米草根茬进行有效的长期覆盖遮荫。因此,还需要探索简单易行、成本较低、对环境友好的综合性互花米草治理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刈割加翻耕综合治理互花米草的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刈割加翻耕综合治理互花米草的方法,在互花米草扬花期至孕穗初期,刈割互花米草地上植株,再于冬季翻耕土壤,实现互花米草有性繁殖和无性繁殖的阻断,进而治理互花米草。

所述在互花米草扬花期至孕穗初期,用人工或机械方式刈割互花米草地上植株,刈割后互花米草留茬高度为0-10cm,从而完全阻断互花米草有性繁殖。

所述刈割互花米草地上植株后在冬季,利用人工或机械对刈割后的再生互花米草进行翻耕碎根,翻耕深度为20-25cm,破坏地下的互花米草根状茎,使互花米草无法在第二年通过根茎进行无性繁殖,达到清除互花米草种群的目的。

所述互花米草扬花期至孕穗初期为7-8月。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未经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委员会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8563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