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电设备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89875.7 | 申请日: | 2020-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910315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4 |
发明(设计)人: | 奉相勋;李彦学;金圣喆 | 申请(专利权)人: |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2N11/00 | 分类号: | H02N11/00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高伟;梁晓广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电 设备 | ||
本申请涉及发电设备。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一种发电设备包括:导管,第一流体穿过该导管;第一热电模块和第二热电模块,该第一热电模块和该第二热电模块布置在所述导管的第一表面上并彼此隔开;连接器,该连接器在所述导管的第一表面上布置在第一热电模块和第二热电模块之间;和屏蔽构件,该屏蔽构件在所述导管的第一表面上布置在所述连接器上,其中,该屏蔽构件包括第一面和第二面,该第二面的高度高于第一面的高度。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于2019年12月3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2019-0159249的优先权和权益,该韩国专利申请的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的方式并入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电设备,更具体地,涉及一种利用热电装置的低温部和高温部之间的温度差来产生电力的发电设备。
背景技术
热电效应是由于材料中的电子和空穴的运动而发生的现象,并且意味着热和电之间的直接能量转换。
热电装置是其中利用了热电效应的装置的通用术语,并且具有以下结构:在该结构中,P型热电材料和N型热电材料被布置在金属电极之间并且被结合到所述金属电极以形成PN结对。
热电装置可以划分为:利用了根据温度变化的电阻变化的装置、利用了由于温度差而产生电动势的塞贝克效应(Seebeck effect)的装置、以及利用了由于电流而发生加热或吸热的珀尔帖效应(Peltier effect)的装置。
热电装置已被不同地应用于家用电器、电子部件、通信部件等。例如,热电装置可以应用于冷却设备、加热设备、发电设备等。因此,对热电装置的热电性能的需求逐渐增加。
近来,需要使用从车辆、船舶等的发动机和热电装置产生的高温废热来产生电力。在这种情况下,第一流体所穿过的导管可以布置在热电装置的低温部侧处,散热片可以布置在热电装置的高温部侧,并且第二流体可以穿过该散热片。因此,由于热电装置的低温部和高温部之间的温度差,可以产生电力,并且电力产生性能可以取决于发电设备的结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利用热电装置的低温部和高温部之间的温度差来产生电力的发电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发电设备,其包括:导管,第一流体穿过所述导管;第一热电模块和第二热电模块,所述第一热电模块和所述第二热电模块布置在所述导管的第一表面上而彼此隔开;连接器,所述连接器在所述导管的所述第一表面上布置在所述第一热电模块和所述第二热电模块之间;和屏蔽构件,所述屏蔽构件在所述导管的所述第一表面上布置在所述连接器上,其中,所述屏蔽构件包括第一面和第二面,所述第二面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面的高度。
第一热电模块和第二热电模块中的每一个可以包括:热电装置,该热电装置布置在第一表面上;和散热片,该散热片布置在热电装置上,并且第一面的上表面可以布置在低于或等于散热片的下表面的高度的高度处。
从第一热电模块的热电装置和第二热电模块的热电装置中的至少一个热电装置引出的电线可以连接到所述连接器,并且所述第二面的下表面可以布置在比所述电线的高度和所述连接器的高度高的高度处。
所述屏蔽构件还可以包括第三面,该第三面布置在所述第一面和第二面之间,并且具有比第一面的高度高但比第二面的高度低的高度。
所述第三面可以布置在比所述电线的高度高的高度处,并且所述第二面可以布置在比所述连接器的高度高的高度处。
所述屏蔽构件还可以包括:第一连接面,该第一连接面连接第一面的上表面和第三面的上表面;和第二连接面,该第二连接面连接第三面的上表面和第二面的上表面,并且第一连接面可以相对于第一面的上表面以大于0°且小于90°的角度倾斜。
所述屏蔽构件的第一面可以对称地布置在第一热电模块和第二热电模块之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G伊诺特有限公司,未经LG伊诺特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89875.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车辆变速器和驱动系统
- 下一篇:基于稠密视差图的路面坑洼检测方法、系统和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