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落差式流量计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90051.1 | 申请日: | 2020-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484794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3-12 |
发明(设计)人: | 李瑰兰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市永鑫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F1/36 | 分类号: | G01F1/36 |
代理公司: | 西安吉顺和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61238 | 代理人: | 王卫 |
地址: | 710075 陕西省西安市雁塔区***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落差 流量计 | ||
本发明公开了流量计设备技术领域的一种落差式流量计,包括壳体和计量装置,所述壳体包括管道、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所述第一固定环和所述第二固定环套接于所述管道的两端,并且与所述管道焊接,所述管道的内腔右侧壁焊接有加强架,所述计量装置位于所述管道的内腔,所述计量装置包括定位杆、V锥计量传感器和除漩整流器;该落差式流量计的设置,结构设计合理,通过在管道的内部安装有计量装置,计量装置中的V锥计量传感器位于管道的内腔中部,V锥计量传感器能够迫使管道中的流体包围着V型锥体流过,管壁附近的流速逐渐加快,从而当流体以低速通过时仍能产生差压,进而能够有效的提高V锥计量传感器对流体测量的精度和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量计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落差式流量计。
背景技术
流量计英文名称是flowmeter,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把它定义为:指示被测流量和(或)在选定的时间间隔内流体总量的仪表。简单来说就是用于测量管道或明渠中流体流量的一种仪表。
计量是工业生产的眼睛。流量计量是计量科学技术的组成部分之一,它与国民经济、国防建设、科学研究有密切的关系。做好这一工作,对保证产品质量、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能源危机、工业生产自动化程度愈来愈高的当今时代,流量计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作用更加明显。
中国专利号为CN204535786U公开了落差式流量计,其体积小、加工成本低、工作可靠、安全、便于安装、运输、维修; 中国专利号为CN211373726U公开了电磁流量计用于在流量计和测量导管不动的情况下,自由旋转连接螺纹管与被测管路连接,操作方便,便于在被测管路上拆装电磁流量计;中国专利号为CN207215200U公开了磁性流量计用于提高反应迅速灵敏,使用寿命长,同时可以有效的平衡水流管网的温度和流量,减少管道阻力等优点。现有的落差式流量计存在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在使用的时候由于传感器所受到的压差不足,从而当管道中流体的流速较低时,使得传感器不能够有效的感应到流体的流动,进而会影响对流体测量的精度和稳定性,为此我们提出一种落差式流量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落差式流量计,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落差式流量计在使用的时候由于传感器所受到的压差不足,从而当管道中流体的流速较低时,使得传感器不能够有效的感应到流体的流动,进而会影响对流体测量的精度和稳定性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落差式流量计,包括壳体和计量装置,所述壳体包括管道、第一固定环和第二固定环,所述第一固定环和所述第二固定环套接于所述管道的两端,并且与所述管道焊接,所述管道的内腔右侧壁焊接有加强架,所述计量装置位于所述管道的内腔,所述计量装置包括定位杆、V锥计量传感器和除漩整流器,所述定位杆为“L”型,所述定位杆的顶部焊接于所述管道的内腔顶部,所述V锥计量传感器套接于所述定位杆远离于所述管道内侧壁的一端,所述V锥计量传感器通过轴承与所述定位杆转动连接,所述V锥计量传感器的右侧壁镶嵌有旋转座,所述V锥计量传感器通过所述旋转座与所述加强架转动连接,所述除漩整流器焊接于所述管道的内腔左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管道的顶部螺纹连接有第一流速传感器和第二流速传感器,所述第一流速传感器和所述第二流速传感器分布在所述计量装置的两侧。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管道的右侧壁和左侧壁分别镶嵌有一个橡胶圈。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除漩整流器包括立柱和涡核,所述涡核通过转轴与所述立柱左侧壁转动连接。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管道的内腔镶嵌有紊流板和挡杆,所述紊流板位于所述计量装置的左侧,所述挡杆与所述紊流板的右侧壁接触。
作为本发明的一种优选技术方案,所述V锥计量传感器的外侧壁焊接有螺旋形的挡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市永鑫科技有限公司,未经西安市永鑫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90051.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