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流道智能控制塑胶模具在审
申请号: | 202011390540.7 | 申请日: | 2020-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873733A | 公开(公告)日: | 2021-06-01 |
发明(设计)人: | 杨芝 | 申请(专利权)人: | 杨芝 |
主分类号: | B29C45/26 | 分类号: | B29C45/26;B29C45/27;B29C45/78;B29C45/84;B29C45/73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710000 陕西省西安市国际港***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智能 控制 塑胶模具 |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流道智能控制塑胶模具,包括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体的定模板底部开设有凹槽,所述模具本体的定模板的表面贯穿开设有多个第一长条槽,多个所述第一长条槽与凹槽连通,多个所述第一长条槽的内部均通过螺钉安装有多个温度传感器,所述凹槽的内部配合安装有圆盘,所述圆盘位于凹槽内部的表面通过螺钉安装有电热丝。本发明通过设置电热丝,电热丝通电后产生的热量输送至模具定模板中,进而对定模板内的流道进行加热处理,防止注塑液流速过慢在流道内凝固造成其流速降低,使得注塑液在流道内流通过程中电热丝持续对注塑液进行加热处理,提高了注塑液在流道内流动的稳定性。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塑胶模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流道智能控制塑胶模具。
背景技术
塑胶模具,是塑胶加工工业中和注塑成型机配套,赋予塑料制品以完整构型和精确尺寸的工具,为了节约成本,企业会将模具加工成一套模具可同时生产两种不同的产品,而专利号为CN201921963245.9的一种智能控制流道的塑胶模具,该技术同设置控制装置,用于封堵流道,进而对注塑液在流道内的流速进行控制,然而,该技术只是对流道进行封堵进而控制流速,然而注塑液在注塑在流道内滑动的过程中,若流速较慢,使得注塑液在流道内流动的过程中会散发大量的热量,使得注塑液在流道内凝固,进而对流道输送注塑液造成阻碍,而且还降低注塑液在模具内成型的效率。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一种流道智能控制塑胶模具。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流道智能控制塑胶模具,包括模具本体,所述模具本体的定模板底部开设有凹槽,所述模具本体的定模板的表面贯穿开设有多个第一长条槽,多个所述第一长条槽与凹槽连通,多个所述第一长条槽的内部均通过螺钉安装有多个温度传感器,所述凹槽的内部配合安装有圆盘,所述圆盘位于凹槽内部的表面通过螺钉安装有电热丝,所述电热丝通过导线与PLC控制器连接,所述PLC控制器通过防护机构与模具本体连接,所述圆盘的表面焊接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的侧面通过螺钉安装有管件,所述管件的表面与盘的底部接触,所述管件的一端插接有安装杆,所述管件的内部设有拉伸弹簧,所述拉伸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安装板和安装杆焊接固定,所述模具本体的定模板的底部通过螺钉安装有与支撑件,所述支撑件的表面开设有通孔,所述安装杆的一端穿过通孔并延伸至模具本体的一侧,所述安装杆和模具本体之间通过定位机构连接。
优选的,所述防护机构包括安装槽,所述安装槽开设在模具本体的底板的侧面,所述安装槽的内部粘接有聚氨酯壳体,所述聚氨酯壳体的侧面开设有开口,所述聚氨酯壳体的侧面通过螺钉安装有聚氨酯壳盖,所述PLC控制器通过螺钉安装在聚氨酯壳体的内部表面。
优选的,所述聚氨酯壳盖的侧面开设有多个导线孔,所述导线孔至少设有两个并对称排列,所述导线孔的圆弧内壁均粘接有聚氨酯隔热泡沫。
优选的,所述定位机构包括开设在安装杆表面的第二长条槽,所述第二长条槽的内部通过螺钉安装有长条块,所述长条块的顶部至少开设有十二个等距排列的卡槽,所述卡槽的内部卡接有至少两个对称排列的卡块,多个所述卡块之间通过螺钉安装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的顶部焊接有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表面滑动套设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的一端通过螺钉安装在模具本体的定模板侧面,所述固定杆的表面套设有压缩弹簧,所述压缩弹簧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固定板和第二固定板连接,所述固定杆的一端通过螺钉安装有电磁铁,所述电磁铁通过导线与PLC控制器连接,所述固定杆的表面套设有金属圆环件,所述金属圆环件通过螺钉固定在第一固定板的顶部,所述电磁铁的底部与金属圆环件的顶部接触。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板的表面贯穿安装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一端贯穿第一固定板的表面并延伸至第一固定板的上方,所述限位杆的顶端通过螺钉安装有挡板,所述挡板的底部与第一固定板的顶部接触。
优选的,所述安装杆表面开设有多个滑槽,所述滑槽至少设有两个并对称排列,所述滑槽的内部滑动安装有滑块,所述滑块的一端通过螺钉安装在通孔的内壁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杨芝,未经杨芝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39054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利用电解强化的河道污染旁路净化系统
- 下一篇:一种用于铝棒直径质检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