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贝莱斯芽孢杆菌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2011400935.0 | 申请日: | 2020-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12342173B | 公开(公告)日: | 2022-11-29 |
发明(设计)人: | 李美佳;张亚玉;孙海;张正海;邵财;雷慧霞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20 | 分类号: | C12N1/20;C12P1/04;A01N63/22;A01P3/00;C12R1/07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王欢 |
地址: | 130112 吉林省长***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贝莱斯 芽孢 杆菌 及其 应用 | ||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领域,具体公开了贝莱斯芽孢杆菌及其应用。本发明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G1S3504,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20629,该菌株分离自人参根内。室内平板实验表明,该菌株贝对人参根腐病、人参锈腐病、人参黑斑病、龙胆根腐病,柑橘果实软腐病等13种真菌都有较强的拮抗作用,抑制率均高于64.37%,且具有溶磷特性,极具开发前景。大田生防实验表明,G1S3504菌株可有效防治人参根腐病,同时对人参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微生物领域,具体涉及贝莱斯芽孢杆菌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为五加科人参属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我国人参栽培历史悠久,然而由于人参栽培技术不够完善,导致人参真菌性病害问题频发,使人参产量明显下降,质量降低,病害发生加重,甚至造成绝收。
目前,人参病害的防治主要为化学防治,虽然见效快、效果好,但很容易造成农药残留、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破坏及病菌抗药性的产生,尤其是农药残留问题对我国人参产品质量影响很大,造成我国人参产量世界第一,但产值远不及韩国的尴尬局面。因此,减少人参化学农药的使用,寻找和开发能够替代化学农药的生物农药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响应农业部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农药化肥使用零增长的重要举措。
人参的真菌性病害主要有根腐病、锈腐病、黑斑病等等。其中,根腐病对人参的危害尤为严重。人参根腐病由镰孢菌(Fusarium sp.)引起,在人参园内发生较为普遍,可以导致根部腐烂,严重影响产量。目前中国主要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如代森锰锌、烯唑醇、三唑酮等,生物防治除了有报道采用大作物使用的药剂进行防治外,尚无商品化的人参专用生防制剂。长期施用化学农药可以导致农残超标,并易使病原菌产生抗药性,导致防治效果下降。此外,长期、反复和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可引起土壤、水体和大气的污染,同时也杀伤了其他有益微生物,破坏了生态平衡。因此,通过生物防治筛选对人参真菌性病害的高效菌株,同时筛选生防细菌对人参有防病促生作用的菌株迫在眉睫。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提供贝莱斯芽孢杆菌及其应用,本发明提供的贝莱斯芽孢杆菌能够防治人参根腐病、人参锈腐病、人参黑斑病,对人参根腐病的抑制作用为67.97%,人参黑斑病的抑制作用为68.41%,对人参锈腐病的相对防效达64.37%,同时对人参具有明显的促生作用,且具有溶磷特性。
为实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了一株菌株,贝莱斯芽孢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其保藏编号为CGMCC No.20629。
本发明所述贝莱斯芽孢杆菌分离自吉林省长春市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左家试验基地的人参的根内部,命名为G1S3504,其分离方法为:
将处理后的人参根组织块按每皿7块均匀放置于含有NA的培养基上,每种组织重复30皿,放置于28℃恒温培养箱中培养。分别于第2、5、7天观察人参组织周围新长出的菌落,挑取单一菌落进行分离纯化,观察纯化后的菌株形态进行编号,并转接至PDA斜面培养基置于28C°的恒温培养箱中培养,通过平板对峙实验筛选对人参根腐病、人参锈腐病、人参黑斑病致病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的菌株,其命名为G1S3504。
G1S3504菌株的形态学特征:革兰氏染色反应阳性,芽孢杆状,单生或两个串生,大小为0.8-(1.2)-1.3×2.3-(3.0)-4.2μm(见图1)。在NA平板上,菌株的菌落呈不规则圆形,淡黄色,有褶皱,不透明,菌落边缘常不整齐(见图2)。
根据G1S3504结合16S rDNA序列(16S rDNA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分析结果,鉴定G1S3504菌株为贝莱斯芽孢杆菌,该菌株在进行保藏时的分类名为芽孢杆菌Bacillussp。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未经中国农业科学院特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20114009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